直資聚賢|延續好奇心、想像力和探究精神

撰文: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
出版:更新:

文: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校長孫嘉俊博士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螞蟻有沒有腦?假如澆水太多,多至浸過泥土,植物會不會生病?如果會,過程是怎樣?是葉先枯萎,還是根先萎縮?
一個六、七歲的小學生,因為家中的玩具不多,所以會經常留意廚房裡的螞蟻,觀察牠們何時會從牆壁或地磚的小孔爬出來,望著牠們井然有序地爬來爬去。若當時的小男孩有一台顯微鏡,一定會被這台玩具吸引著,用它來觀察細小的螞蟻,瞭解牠們常常碰來碰去的原因。原來年幼時的筆者已充滿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筆者感恩於大學時遇見兩位啟蒙老師,得到他們的指導,好奇心和想像力,相信就在這個時候開始發展。

在大學三年級時,筆者有幸跟隨一位神經科學教授做了半年的科學研究,現在還記得第一次與他會面的片段,當時已感受到他對科學的熱情,從他不同的分享中也能領略到探究的趣味和創新的動力。半年的學習裡,最回味的就是在實驗室的生活,從早到晚都在思考腦部發展的一些分子變化,一有時間就會到實驗室做個不停。其後筆者在香港大學醫學院修讀博士學位,延續科學研究工作,開始深入探索腦退化的分子機制。在三年的博士研究訓練裡,筆者遇上第二位啟蒙老師,他經常提醒筆者,做科學研究的人應常問問題和質疑自己的實驗結果,並要小心檢視每個實驗步驟和嚴謹看待每次結果。

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筆者期待每次的實驗結果,這種期待的心情很難用筆墨來形容,它會吸引筆者留在實驗室忙個不停地等待它的出現,不似預期的結果就讓筆者更感到趣味盎然。科學研究的趣味,對筆者而言就是可以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找出問題的答案,饒有趣味的就是可以找到自己沒有想過的結果。

畢業後,感恩可以進入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擔任科學科老師,延續筆者的科學研究生涯,更有機會培育年輕的下一代。前校長在教育上的遠見,啟發筆者在任教中學不斷開拓創新課程,為學生創造更多學習機會,培育他們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探究精神。筆者所屬的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從2004年開始已在課程發展的工作上不斷努力,現已建立不少創新課程,包括初中生物科技課程、為科學資優學生而設的神經科學課程和近年獲優質教育基金和保良局李樹福創意科技教育發展基金支持的幹細胞科學課程和實驗室項目,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瞭解生物科技、神經科學和幹細胞科學等前沿領域,培養他們的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發展成具有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的人才,為未來的科學與科技發展作出貢獻。筆者將於2024年3月在本專欄分享屬校有關生物科技、神經科學和幹細胞科學課程的核心內容。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提供)

作者: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校長孫嘉俊博士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簡介: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直資議會)由全港的直資中小學組成,議會以協助直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體系為目標,讓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時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選擇。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