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掃除|長者囤物總有因!3招改善可逐小執行 避免囤積衍伸成症
年終歲末之際,許多人已着手準備大掃除,但當你環顧四周,面對家中堆積成塔的「以後可能用得到」的物品,或是衣櫃裏一疊疊塵封已久不會再穿的衣服,是否無從下手、遲遲不知該從哪裏整理起?
這些看似常見的囤積現象,一旦情況逐漸加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例如生活空間明顯受限、無法正常使用家具等,就可能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這可能是患上「囤積症」的警訊!
相關文章:收納|孩子衣服太多該留還是丟?5大標準判斷「它」該優先棄掉
囤積背後藏心事,失落創傷是根源
所謂的「囤積症」或「儲物症」,是指患者透過蒐集、囤積的過程來滿足心靈上的不安,即便這些物品沒有價值,也因為缺乏自覺要丟掉,所以越堆越多、甚至造成了他人的困擾。
台灣振芝心身醫學診所周呈叡醫生指出,囤積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從心理層面來看,重大的失落經驗常是觸發囤積行為的關鍵點,例如有些患者在失去至親後,會開始執着地保存對方的遺物,透過實體物品來維持與逝者的連結關係。 」
除此之外,創傷經驗也同樣可能誘發囤積症的養成,例如曾經歷過經濟低潮的人,可能會因為對未來缺乏安全感,而開始過度囤積物品,藉此來降低對未知的擔憂。
另外對於長者來說,囤積症可能是認知功能退化的一種表現,因為難以辨識物品是否還有保留的價值,決策能力退化難以下決定丟棄,因此持續堆積物品在家中,影響生活甚至於影響家人。
相關文章:大掃除|長時間做家務 頸部、膝蓋易受傷 提防5大因素累積疲倦
3方式避免囤積衍伸成症
周呈叡說,囤積症對生活的影響往往超出你我想像,嚴重時不僅將影響個人生活品質,更可能危及到健康安全,要避免甚至克服囤積症,第一步可以先從自我改善開始。
他建議,可採用以下幾個法則來進行改進:
・小步漸進:每天固定撥出10到15分鐘進行整理,從最不具情感連結的物品下手,例如過期的傳單或報紙
・三箱法則:準備「保留」、「捐贈」、「丟棄」三個箱子來分類物品,對於具有紀念價值的物品,不妨以拍照方式保存回憶,適時放手實體物品
・一進一出:在購入新物品時,就處理掉一件舊物品,避免物品持續囤積
如果上述提到的自我改善方式成效不彰,也可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心理師通常會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探索並改變對物品的不合理想法,同時也會採用暴露反應預防療法,協助患者逐步面對丟棄物品時的焦慮感,進而達到症狀緩解。而對於嚴重囤積症的患者來說,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等口服抗憂鬱抗焦慮藥物,也可以逐步改善病情。
【延伸閱讀,更多大掃除、家居清潔建議】
收納|收拾家居卻無從入手?從廚房開始 這50件物品可優先斷捨離
大掃除|執屋無從入手?12件東西可先斷捨離 3種衣物應無慮即決
延伸閱讀:
工作40年攢1500萬存款,退休才6年竟見底!他42歲提早樂退提建言:3件事千萬不能做
冬天洗澡「先洗頭」恐中風?醫曝「順序」不重要,洗完1動作才關鍵:恐使血壓飆升、心梗發作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