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榮亨專訪|妙筆賦予景點新靈魂 鬼手岩、千島湖由他發揚光大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梁榮亨專訪.旅遊篇】大欖涌的千島湖、黃竹角咀的鬼手岩、吊鐘洲的金魚擺尾、千溪海岸的劍龍石、赤洲的赤漠迷城、花山下的萬柱海岸……這些享負盛名的香港郊野景點,皆由「社長」梁榮亨命名及發揚光大。73歲梁榮亨行山超過一個甲子,創立青暉、友峰及友晟3支行山隊,推廣本地郊遊多年。

「社長」梁榮亨接受訪問。(顏銘輝攝)

梁榮亨專訪1|縱橫山野一甲子 「燒錢」出行山書寫下香港歷史見證

梁榮亨專訪2|妙筆賦予景點新靈魂 鬼手岩、千島湖由他發揚光大

梁榮亨專訪3|香港海岸線比山更美 「兩蚊優惠」衝擊水線無奈停辦

梁榮亨的行山生涯從11歲開始,與同學由黃大仙經獅尾上獅子山,再由紅梅谷落沙田,「嗰時冇乜樹,幾好行,從山上望落嚟,原來香港咁靚,就開始咗行山」。

小學畢業後,因為家貧不能升學,他去做學徒,入過船廠學放樣,又學過燒焊。他說:「喺報紙見到逢星期日有行山隊。我識行獅子山,但其他地方好陌生,車都唔識搭,咁跟行山隊幾好喎,又唔使報名。原來香港仲有八仙嶺、飛鵝山同大嶼山。」

梁榮亨一家四口去旅行。(受訪者提供)

逢周日最愛跟隊上山下海 難忘海峰之友

梁榮亨跟過新風、業餘、白象、巨流等行山隊,「6日返工好悶,最期待星期日。(每個星期都去行?)差唔多,除非冇假放」。他覺得跟海峰之友最好玩,令他大開眼界。他說:「除咗行山,仲會出海,驚險刺激,尤其有次行橋咀,要去到龍眼圓頭,又攀山又綑邊。有啲地方好難爬,佢哋會落繩,玩得好過癮。」

1997年,李君毅(左一)及王福義(左二)出席梁榮亨(左三)的攝影展。(受訪者提供)

回憶當年15分鐘多由鳳凰山跑落昂坪

回想那個行山隊百花齊放的年代,梁榮亨也說起一些已故舊友:「陳溢晃、梁煦華,佢哋幾個跟李君毅學過唔少嘢。梁煦華有啲可惜,退休冇耐就中風,好多嘢都問唔到佢。陳溢晃就前年(去世),我都送唔到佢。」李君毅被視為香港行山界的一代宗師,梁榮亨表示兩人亦師亦友,他說:「好熟,佢當正我係徒弟咁滯,佢啲徒弟都呷醋。以前早期啲書,佢有同我寫序,畀咗好多意見我。」

梁榮亨在深圳龍石山通心樹拍照。(受訪者提供)

年輕的梁榮亨充滿衝勁,也曾追求速度去跑山,「年少氣盛啦,由(鳳凰山)山頂跑落昂坪,3個字鬆啲(15分鐘多),但痛咗成個禮拜。正常嚟講,要45分鐘,所以3個字真係跑得好勁。而家你叫我跑?冇嘞,起碼兩個鐘,慢慢行落去。以前我哋會話,登山係為咗感受,而家登山就係為享受。」

梁榮亨年輕時成立青暉旅行隊。(受訪者提供)

成立青暉、友峰旅行隊

廿幾歲時,梁榮亨認識了一班愛國人士,對方建議共同創辦一支行山隊,於是創立青暉旅行隊。他說:「搞咗3年,佢哋想將旅行隊轉做一個會,想我做理事,但我對政治冇興趣,加上又結咗婚有小朋友,冇咁多時間,就退出咗。」

「退出咗一年就身痕嘞!」梁榮亨笑道:「如果冇隊搞,老婆一定唔畀咁多自由我。」在1981年12月6日,他成立友峰旅行隊。他說:「喺意識上,我哋就咁講『友誼交天下,娛己娛人。峰立萬重山,亦主亦客』。」

梁榮亨在千禧年初出席郊野公園活動。(受訪者提供)

1997年成立友晟 將香港美景發揚光大

在70、80年代的全盛期,梁榮亨記得全港有超過50支行山隊,「唔只隊數多,每次出隊都起碼二、三百人,非常恐怖,成個山頭都係人」。他表示以前部分行山隊有政治背景,「很多是愛國團體或者工會,想爭取多啲港人對國家嘅認同,搞多啲活動潛移默化」。

梁榮亨當初講明,友峰不會涉及任何商業元素,所以當他在90年代打算成立出版社時,決定從零開始,另立門戶,在1997年成立友晟。他說:「目的係推廣旅行文化,發揚探勝精神,將香港一啲好嘅地方發揚好,多啲人分享。」友晟一方面出書,介紹行山路線及景點,另一方面定期舉辦行山的山線或出海的水線,以行程多樣化見稱。

大欖涌水塘的千島湖景色。(顏銘輝攝)

大欖涌水塘「千島湖」美譽源自梁榮亨

梁榮亨是香港一代「山界marketing」專家,懂得設計行程及包裝景點,為不同的石景風光配上動人名字,吸引遊客,至今不少仍是膾炙人口的打卡熱點。大欖涌水塘被稱為「香港千島湖」,漁護署在2019年更興建了千島湖清景台,視之為麥理浩徑上的重要景點。其實,這個外號來自梁榮亨在《香港市郊探勝》一書,他以美似千島湖去形容大欖涌水塘。

位於黃竹角咀的著名石景鬼手岩。(受訪者提供)

綑邊黃竹角咀 命名鬼手岩

數梁榮亨筆下最著名的石景,必屬「環湖出咀摸鬼手」的鬼手岩,鬼手岩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的黃竹角咀。以前雖有人出黃竹角咀,但很少行到落海邊。他說:「喺友峰年代,有一次我特別設計路線,一直喺米粉咀掃到去黃竹角咀,有隻艇仔可以登陸。我哋逐段綑邊,綑到去見到塊石好過癮,好似手掌,又好似一個骷髏頭,就叫它鬼手岩。」

梁榮亨記得,劍龍石是他首個命名的石景。(受訪者提供)

梁榮亨記得,千溪海岸的劍龍石是他第一個命名的石景。吊鐘洲的金魚擺尾也是他的神來之筆,「無意間上咗去,望返落去,見到好似金魚游水咁,好得意」。他接着說:「我最引以自豪係赤洲。第一次去環島,嘩!咁震撼,冇諗過咁震撼!我環島一周,作咗好多名上去,最出名就係赤漠迷城。我哋行咗幾十次,估唔到嗰度會有恐龍化石。」

吊鐘洲的金魚擺尾由梁榮亨命名。(受訪者提供)
赤洲的赤漠迷城由梁榮亨命名。(受訪者提供)

梁榮亨行走山野超過60年,擁有不少外號。有人叫他梁領隊,有報章稱他為「旅行狂」。成立友晟出版社後,大家漸漸都習慣稱呼他為「社長」,亦有人叫他為「石癡」。他多年來在香港發掘奇異獨特的石景,並著有《1100香港石景》一書。

梁榮亨向記者分享横洲海上宫殿的照片,景色宏偉。(受訪者提供)

活到老,行到老,改名改到老,梁榮亨仍不斷發掘新景點。他說:「最近我哋去過大頭洲,兩次綑邊,估唔到個島咁靚!」記者見識淺,以為他說的是石澳的大頭洲,後來才知西貢也有一個同名島嶼,就在滘西洲及萬宜水塘西壩之間。他續說:「我哋稱佢為石蛋海岸,好多一個個石蛋,同埋你諗唔到水質咁靚!呢個島本身唔係叫大頭洲,佢個島形似一個魚鉤,叫大頭鉤,跟住叫叫下做大頭洲,個名就係咁嚟。佢喺西貢冇乜人留意。」

梁榮亨與小鴉洲的腳板底石。(受訪者提供)

今年專心休養身體 「冇得百厭」

不過,梁榮亨近月要收起那股尋幽探秘之心。2024年初,他發現腳腫,看醫生後被診斷出大腸癌,要接受手術及10個月的化療。他說:「以為食咗藥10個月後冇事,一照一驗血,而家輪到小腸,小腸做唔到手術。」他正接受標靶治療,療程為期半年。他說:「一路做,一路申請(資助),頭兩次都要自己畀錢。唔怕辛苦,但佢要驗血睇下你可唔可以繼續治療,最怕唔達標,咁就麻煩。」

73歲的梁榮亨出版過約40本行山書。(顏銘輝攝)

他承認去年化療期間還有上山下海,「而家唔可以操勞。舊年食藥時,我太百厭,仲有出隊,今年冇得百厭,冇得出去行。唉!我新抱係醫生,佢話『老爺,你想行,都要搞好身體先』。」

七十有三,抗癌一年多,旅行狂也不得不認老。梁榮亨說:「年輕時嘅吸收能力強好多。過咗60歲,體能同智力都……唔到你唔服,更唔好話70歲!我而家70中,仲有呢個狀態,我都覺上天對我不簿。」

梁榮亨90年代到俄羅斯旅遊。(受訪者提供)

足跡踏遍全港,去過名山大川,梁榮亨講起2023年曾到訪高加索三國,而最難忘是蘇聯解體後兩年去中亞旅行,由俄羅斯的莫斯科及聖彼德堡玩到烏茲別克,搭火車去哈薩克,最後入新疆。他提到當時用200美金買了一本蘇聯郵票簿,送給喜歡集郵的太太。他說:「以我咁嘅家境資源,去到咁多地方,都算係咁。」

友晟經常出隊到內地旅行。(受訪者提供)
梁榮亨帶「友晟之友」去湖北的恩施大峽谷。(受訪者提供)

世界那麼大,沒去過的地方肯定比去過的多。梁榮亨嘆道:「都要放下嘞。如果好彩、個病好得返,仲有體能,咁咪去多啲,仲可以繼續去。冇嘅,都無憾啦!」

友晟出席嶂上登山節。(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