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探索館10周年|香港山屋如何發展?行山教育比膳宿服務更重要
位於馬鞍山村的鞍山探索館成立10周年,一直為行山人士重要的中途休息站。鞍山探索館館長陳子恒回憶十多年前從一片廢墟中建立了一間山屋,他希望鞍山探索館繼續做好行山資訊站的角色,為山友提供歷史、自然及安全訊息,並加強教育功能,灌輸山友無痕山林的概念。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樊文韜也是10年前的開館功臣,他感慨當年沒想過探索館可以屹立十載,他希望探索館未來可以提供精神健康上的支援,為城市人減壓。
2012年,陳子恒及樊文韜初到此處,如同入了一片廢墟。鞍山探索館的前身是信義會恩光堂教會,於50年代初成立,為馬鞍山礦村的村民提供教育、救濟、醫療等服務。隨馬鞍山礦場結業,大量村民遷出,在70年代,教會與沙田青少年中心合作,這些建築物改為恩青營,至90年代末停用荒廢。
陳子恒說:「第一次來的時候,是黃昏4、5時,這是一個荒蕪的地方。一進來全部都是雜草,所有家具都鋪上一層塵,時鐘又沒有電,好像一切停頓在某一個時空。望住這些東西,好像突然間所有人走了。說白一點,就是有一點害怕。」
「我們那時只打算回應機構要求,善用好裏面的地方。」樊文韜說:「講真這裏地方不大,如果要變回青年營,競爭力很弱,不如探索一下有沒有一些歷史或特別之處。我們第一日來的時候問過村民,告訴他們信義會回來。驚奇地,他們都對我們很有印象。」
2015年鞍山探索館開張 主力介紹礦村歷史文化
陳子恒及樊文韜決定將恩青營的建築物,重新包裝成一個歷史文化體驗館。在2014年,他們安排翻新重修工程,接駁水電。經過約3年籌備,在2015年,鞍山探索館開張,希望帶領公眾人士認識馬鞍山的礦村、宗教遺產及自然價值。
樊文韜笑道:「其實本身是叫馬鞍山探索館。當時跟一些地區人士聊過,可能覺得鞍山兩個字更有情懷。山下又有條路叫鞍山里。」陳子恒接着說:「還有5個字讀起來好聽點,就是6個字跟5個字的分別。不過很多人會叫這裏做馬鞍山探索館。」
建立礦工Café留住遊人 創出獨特礦石曲奇
為了留住到訪的遊人,他們在鞍山探索館成立礦工Café,行山人士可以在此休息片刻,吃點東西,喝杯咖啡。礦工Café有兩大招牌小食,分別是礦石曲奇及腐乳饅頭。
陳子恒表示礦石曲奇是集體創作的成果,他們在開館前借了烘焙用的廚房,花了1個月研究出來。他說:「本身想找一樣代表性的飾物,令人記住這個地方。最適合礦場的就是鐵礦。有什麼可以最容易做到礦石的樣子?就是曲奇。」
「借了場地,買齊材料,不斷去試,最後試到用竹炭粉,加一點砂糖在表面焗出來。」陳子恒說:「樣子就是不規則,不要壓到像餅乾,加砂糖焗出來就會像閃亮一樣。」
礦石曲奇是自創,腐乳饅頭則來自歷史,為以前外省礦工的食糧。「都想有些食物連繫到本身的歷史,當時候選名單還有燒餅、片糖包,但最後簡單一點,就選腐乳饅頭。」陳子恒說:「以前廣東人窮,會用腐乳撈飯,會不會他們見到後就試一試用饅頭沾腐乳吃?」
由歷史體驗館升級為山屋 加強行山及環保教育
開館初期,鞍山探索館以歷史文化活動為主,介紹礦場、教會及村落故事。漸漸地,探索館擺更多比重在野外活動上,推廣環境保育。在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下,鞍山探索館推出馬鞍山村「山屋」實驗計劃,推出草地露營及山屋宿營服務,又在3月舉行礦山節。
鞍山探索館的宿營服務並不一定是單純過夜睡一晚,更多是結合其他歷史文化及自然導賞活動,例如在復活節假期,他們舉辦「山屋日出Staycation」,晚上體驗野炊,翌日清晨行山到彎曲山看日出。以前,鞍山探索館也辦過「咖啡營」,露營活動包括由陳子恒教導炒咖啡的技巧。
全港首個提供山屋概念服務場地
在外國的崇山峻嶺,山屋十分常見,因為行山可能需要行2至3日,途中需要山屋過夜,但香港的山野那麼近城市,一日內可來回。那麼香港的山屋可以做什麼?陳子恒說:「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大家對登山的態度,可能會當出街去玩,或者去公園行個圈,準備上相對較少,所以我們在這一方面可以做得更多。提醒他們上面的環境,希望他們有更好的體驗。」
鞍山探索館是全港首個提供山屋概念服務場地,為登山者提供互相交流、休憩場所及安全登山資訊,關注登山者安全,互相交流及享受大自然所帶來價值的地方。
在3月15日,早上風平浪靜,但下午出現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天文台掛起黃色暴雨警告。陳子恒以那天為例子:「我們見到有些朋友準備上去露營,我都勸他們多留一會再出發。可能他們上山時沒有留意天氣變化,途中又收不到電話訊號,但我們見到這些天氣狀況,都會提醒他們,會不會更改行程?或者提早下山?去避開惡劣天氣。」
香港山屋應着重公眾教育 非單純提供服務
主席為立法會議員鄭泳舜的組織青途,早前發表行山人士的調查,報告提倡香港參考日本在山徑設置休憩型山屋。外國山屋會為行山人士提供留宿及膳食服務,而陳子恒認為香港山屋應該更注重教育。他說:「究竟定位是公眾教育推廣,還是一個純粹的服務提供者?我覺得真的需要多一點公眾教育,例如無痕山林、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概念,減少我們做野外活動時對地方的影響。」
陳子恒在疫情期間舉辦過淨山活動,包括2020年的「山野大奇蹟日」。他說:「都幾心痛,你會在想像不到的地方都看到有垃圾。昂平是個很空曠的地方,可能大風,吹到周圍都有垃圾,有的甚至掛在樹上。多些人關注無痕山林,跟這個概念去做,對環境的影響就會少一點。」
回顧10年,經歷過颱風山竹吹襲,捱過3年疫情,鞍山探索館由一片廢墟變成有聲有色的山屋,逐步為大眾認識。樊文韜說:「我們在第一年的時候,沒有想過會去到第五年,在第五年時也沒有想過去到10年。這是上天給我們特別的禮物、一份恩典,當然還有大家同事用了很多腦汁去創造出來。」樊文韜現在處理更多機構的其他事務,鞍山探索館的日常管理都是由館長陳子恒負責。
從歷史文化,行到郊野保育,鞍山探索館的下個10年會是怎樣?樊文韜說:「我們都希望,現在都醞釀中,可不可以讓人上來放鬆一下,有精神健康方面的支援?讓他們登山,看看綠色的東西,減壓或者令自己輕鬆一點,因為都市人真的很需要。」至於陳子恒的目標很簡單,他說:「希望香港人會知道,香港有一間山屋在馬鞍山,就是鞍山探索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