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供應鏈難逃掃射 中國半導體出路何在?
這輪關稅戰爆發以來,半導體便一直是各方關注重點,尤其是4月12日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簽署豁免備忘錄後。
根據當時美方公布資訊,獲關稅豁免的產品類別共20個,除智能電話、電腦和晶片,還包括太陽能電池、平面電視顯示器、記憶卡及用於儲存資料的硬盤等。且這項豁免還擴展至半導體製造設備,這對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等全球晶片製造商格外重要,此外錄音設備、資料處理機器和印刷電路板組件等亦在豁免清單內。
對此消息,不少聲音第一時間解讀美國「終於認清現實」,畢竟相關產品不只關乎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也是美國科技巨頭念茲在茲的企業利益。不過白宮當時表示,特朗普希望確保相關企業有時間將生產轉移到美國,所以才會有豁免的相關決策,且特朗普也將啟動對於半導體的新貿易調查,未來或對該行業徵收新的特定關稅。
果不其然,當地時間4月13日,特朗普再表示,將就國家安全展開關稅調查,半導體和整個電子產品供應鏈是重點,又指11日並非公布向電子產品「豁免關稅」,而是將其歸入不同的關稅「類別」。此外特朗普也澄清,自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仍要支付3月開始生效的20%「芬太尼關稅」。
往復之間,半導體似乎還是無法外於這波關稅戰,而這不僅會衝擊全球供應鏈,也可能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產生深遠影響。
牽一髮動全身的半導體供應鏈
4月2日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時,儘管特朗普將半導體排除在外,業內卻沒有歡欣鼓舞,畢竟半導體產品廣泛存在於不斷擴充的消費商品清單,且多數晶片都是間接進口到美國,因此包含晶片的眾多產品價格上漲,還是可能打擊晶片需求;且當時業內就已得到消息,特朗普政府可能準備對半導體、製藥以及關鍵礦產等行業徵收單獨關稅,為此各方都不敢過於樂觀。
回顧2024年,美國的晶片進口總額約在820億美元左右,其中多數晶片都是「間接進口」:先在海外完成製造、封裝,接着被裝入運往全球各地的電子產品中,美國也是目的地之一;甚至許多美國本土製造的晶片,也會被送往中國大陸、台灣或東南亞進行最終組裝,之後再出口給終端客戶。
這種間接性雖然有機會緩衝關稅狙擊造成的傷害,但面臨廣泛的關稅掃射時,也無法迴避供應鏈整體遭受的巨大衝擊。而這未必利好美國,尤其是科技巨頭。
例如在特朗普一開始的「對等關稅」清單中,東南亞成了重災區,其中越南就將被徵收46%的對等關稅,是特朗普關稅清單中最高的稅率之一。而這一框架套用半導體領域,結果就是在越南組裝、生產的蘋果(Apple)供應鏈企業受損,其中當然也有不少中企。
例自2012年起,歌爾股份就成立了歌爾電子(越南)公司,註冊資本為400萬美元,2019年又成立了歌爾科技(越南)有限公司,主要生產AirPods、智慧手機、無人機等產品。無獨有偶,立訊精密也於2016年在越南北江省投資設立越南子公司——立訊精密(越南)有限公司,此後陸續在越南北江省、義安省等地設立立訊精密(雲中)有限公司、立訊精密(義安)有限公司並建設生產基地,主要為蘋果生產AirPods、iWatch、TWS等產品。
此外半導體在當今各種電子產品中佔了很大比重。例如,半導體元件通常佔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和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的25-40%,佔電競型筆記型電腦和遊戲機等高性能遊戲裝置的35-50%。在汽車領域,半導體含量為20-30%,由於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等先進功率半導體,電動汽車所佔比例甚至更高。
對於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而言,半導體含量則更為可觀。伺服器和資料中心設備的成本中,50-70%是用於半導體,包括處理器、内存和網路晶片;工業應用設備和網路設備(包括5G基站和Wi-Fi路由器)也包含15-60%不等的半導體元件。
當然,目前越南被加徵的關稅額已降為10%,但觀察前述背景就可以發現,由於半導體相關供應鏈遍布全球、其相關商品複雜多元,加徵關稅的結果就是提高生產成本,並且反映在最終的銷售價格上。
而光是2024年,美國就進口了約5,210億美元的機械、4,780億美元的電子產品以及3,860億美元的汽車。這些產品通常含有大量晶片,要是消費者因價格上漲而減少購買,晶片銷量必然下滑,結果就是晶片製造商的收入和增長率降低,進而對利潤和股市估值造成衝擊。
當然,這能否迫使晶片製造商擴大在美生產,恐怕不僅受生產條件與環境限制,還需要時間孵化。但在當前關稅掃射下,相關產品大體都是先出口到亞洲供應鏈,隨後才以被加征關稅的商品形式重回美國。而由於晶片製造商及其客戶預期價格上升會導致消費需求變弱,供應鏈可能迎來一波「訂單取消潮」。這就是為何「對等關稅」公布後,美股的大型科技股都應聲下跌:亞馬遜跌超6%,特斯拉(Tesla)跌超5%,蘋果下跌4.72%,Meta跌超4%,英偉達(Nvidia)下跌3.88%,微軟下跌3.85%。
整體來說,不論有無再加徵新關稅,光是「對等關稅」的宣布,半導體產業就已在劫難逃。
中國的危機或契機
而中國由於已經宣布對等報復,因此面臨的局面更加複雜。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1月13日發布的統計資料,2024年全年,中美貿易額為6,882.8億美元,按年增長3.7%。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5,246.56億美元,增長4.9%。
按照商品類別來看,機械電子類產品、農副食品類、能源類產品、化學品與化工品、運輸設備類產品、精密儀器、塑膠/橡膠及製品、金屬及製品、木材/木漿、金屬礦產(銅為主),是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前十大類別。而在機械電子類產品中,積體電路、發動機及零部件、半導體製造設備及零部件、閥門/軸承、通訊/音像設備及零部件,進口額佔比分別為 7.21%、4.57%、2.74%、1.26%、0.90%。
總體來說,農產品、能源、機械電子為美國對華出口的三大核心領域。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及中國多元化採購策略,2024年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有所下降。但半導體、電子設備等高科技產品進口金額佔比最高,反映了中國對美國高端製造業的依賴。
因此在當前背景下開打關稅戰,中國半導體將面臨兩大挑戰。
首先,設備與技術獲取難度加大。其中,美國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泛林集團(Lam Research)等企業佔據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約40%份額,加征關稅後,光刻機、刻蝕機等關鍵設備進口成本或增加50%以上。
其次,進口成本增加。英偉達H20晶片、德州儀器(TI)類比晶片等美國產品價格優勢削弱。關稅增長會直接推高中國企業採購成本,依賴進口的企業可能面臨利潤壓縮。美光HBM3、三星DDR5 内存等產品關稅提升,中國伺服器廠商可能增加國內存儲的採購量。
也就是說,因為中國大陸在部分半導體設備領域對美系進口依賴程度較高,所以隨着美國出口管制措施逐步收緊,疊加當前關稅政策影響,中國半導體相關企業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進口美系設備成本急劇攀升,部分晶圓廠採購計劃受阻,這對中國半導體製造產能擴張與技術升級節奏造成干擾;另一方面,美系設備供應穩定性存疑,一旦供應鏈中斷,中國晶圓廠生產運營將陷入困境。
不過,挑戰之下亦有機遇。中美關稅戰短期內雖會加劇半導體行業的供應鏈陣痛,但長期來看,這一政策將促使中國半導體加快國產化進程,推動技術自主化和產業升級,且行業分化也將進一步加劇,具備技術壁壘、產能佈局多元化的企業將能脱穎而出。例如中芯國際、華虹等企業,隨着國產設備廠商技術與服務的不斷成熟,設備國產化比例本來就逐年提升,經過這次關稅戰衝擊,國產化率必然有增無減。
而這也解釋了,為何這波關稅戰開打後,有不少中國國產半導體公司股價直接漲停,市場看好背後不只有政策的利好,更有公司的實體業績支撐。
其中北方華創作為Top10中唯一的中國半導體設備廠商,2023年首次進入全球Top10,2024年排名由第八上升至第六,其產品覆蓋刻蝕機、PVD、CVD、氧化爐等核心設備品類,有望承接更多國內晶圓廠訂單,加速產品反覆運算升級。
中微公司專注於刻蝕設備和MOCVD設備研發生產,其刻蝕設備在國內市場已取得一定份額,在政策利好與市場需求雙重推動下,將進一步拓展業務版圖;華海清科在化學機械拋光(CMP)設備領域具備領先優勢,隨着國內半導體製造產業對CMP設備需求增長,華海清科將受益於國產化趨勢,提升市場佔有率。
此外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最新報告,2025年中國晶片設備市場規模預計降至380億美元,按年暴跌24%,且2026年將進一步下滑5%至360億美元。這一數據意味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消費市場的地位雖未動搖,但進口依賴度可能會明顯降低。
整體來說,中國半導體產業難逃特朗普「對等關稅」衝擊,卻因為本身的市場優勢、生產能力,所以有機會在「國產化」的道路煥出新生。當然,這場博弈短期勝負難料,打鐵還需自身硬則是現實原則,對中國如此,對美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