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伊朗復交|中國能,美國不能 背後的大國博弈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正值如火如荼召開重要政府換屆大會的北京,突然傳來石破天驚的消息,分屬不同教派,一直是世仇,最近幾年更是斷絕外交關係,一度處於戰爭邊緣的沙特和伊朗,在北京來了一場世紀大和解:經過幾天的對話,中國、沙特、伊朗發布三方聯合聲明: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復外交關係。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主持沙特和伊朗北京對話閉幕式後向記者介紹此次對話會重要意義時說的那樣: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為當前動盪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傳遞了明確信號。

王毅說的三點極為重要:

第一,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烏克蘭問題,還有很多事關和平、涉及民生的問題,需要國際社會予以關注,需要當事方及時妥善處理。

第二,無論問題多複雜,挑戰多尖鋭,只要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進行平等對話,就一定能夠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第三,中東是中東人民的中東,中東地區的命運應該掌握在中東各國人民手中。相信中東各國將進一步弘揚獨立自主精神,加強團結協作,攜手建設更加和平、穩定、繁榮的中東。

王毅2023年3月10日接受傳媒訪問(中國外交部)

這是什麼?這其實就是中國說倡導的安全觀的具體實踐。當然,這也是北京發表全球安全倡議後的第一份重要成果。「中國倡議下的和平」悄然起航,相信這還只是一個序幕還不是高潮。(更多內容見:《沙特與伊朗復交:這是序幕還不是高潮》

《全球安全倡議》的精神內核

2022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全球安全倡議》。而後,這個僅被認為是重新包裝的北京外交事務原則的宣示並未在國際社會引起很大反響。西方媒體評論認為,講話缺乏具體政策內容,是個籠統、模糊的初步文件。2023年2月21日,中國正式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仍被西方輿論認為是老調重彈。但亦有研究 「安全觀」的美國學者指出,該倡議有可能成為中共黨國從根本上修改國際秩序的重大計劃。

習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觀」由亞洲安全觀升級而來,實際上體現了中國維護地區安全與世界和平的思想內核。2014年5月,習近平在亞信會議第四次峰會上首次提出了「亞洲安全觀」。亞洲安全觀以各國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溝通合作為手段,以互利共贏為目標,為解決地區爭端、維護區域安全穩定貢獻了安全治理方略。

沙伊復交:在中國斡旋下,沙特阿拉伯代表、國務大臣、內閣成員、國家安全顧問艾班(左),伊朗代表、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右)2023年3月10日與中國共同簽署協議,沙伊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圖為10日協議簽訂時的情形,中共中央外事工作辦公室主任王毅坐在艾班和沙姆哈尼之間。(Reuters)

2017年9月,習近平在出席國際刑警組織第86屆全體大會開幕式時,將「亞洲安全觀」升級為「全球安全觀」,並提出堅持合作共建、改革創新、法治精神、互利共贏四點主張,旨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

2020年 12 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將「合作、創新、法治、共贏」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與「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並列表述,共同作為「十個堅持」的重要組成部分,確立了全球安觀在新時代中國國家安全戰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2022年9月以來,習近平相繼出席上合峰會、G20峰會、APEC峰會、中阿峰會、中海峰會等,與數十個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時,都會推介中國的全球安全倡議的核心理念。

實際上,「全球安全倡議」以全球安全觀為基石,彰顯了中國致力於推動國際共同安全的理論自信。

觀察國際政治的人都應該注意得到,全球安全觀已經成為中國應對地區熱點問題的「高頻詞」和「關鍵詞」。 與一些西方國家大搞地緣政治競爭,熱衷於「拉幫結派」與「脱鈎斷鏈」的做法完全不同,全球安全觀體現了中國的國際責任,是中國參與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機制的思想指南,也是對一些西方國家奉行的零和、排他、絕對的安全觀念的堅決否定。

中國全球安全倡議:中國外交部長秦剛2月21日表示,中國敦促有關國家立即停止拱火澆油,停止向中國甩鍋推責,停止鼓譟「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Reuters)

遠的不說,就說近幾年來,國際地緣政治突變,全球多點區域發生衝突,自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中國更是始終秉持客觀、中立立場,不僅先後提出「四個應該」和「四個共同」,為勸和促談、緩解人道主義危機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其實,底層邏輯上,同促成此番沙特和伊朗和解是異曲同工的。朝核、伊核、緬甸、巴以等重大熱點問題上,北京態度都是共通的。

那就是堅持和平解決爭端。在北京看來,作為國際法基本原則之一,和平解決爭端倡導通過對話、協商、談判、翰旋等非武力方式解決分歧,這是全球安全觀中以合作促安全的應有之義。

必須要認識到,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當今世界,安全挑戰層出不窮、世界經濟復甦緩慢,人類對和平與發展的渴望不斷增強。烏克蘭危機的發生引發了全球糧食危機、歐洲難民危機、能源供應短缺等威脅人類安全的各種問題,給歐洲以及世界各國人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困難。這些問題需要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也需要各國重視彼此的合理安全關切,相互支持、團結合作,和平解決爭端,攜手應對危機只有這樣,才符合人類對和平與發展的美好願景。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這也並不是北京拍腦袋就給出來的。實際上,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不斷完善雙邊、多邊對話機制,持續推進相關磋商,堪稱區域管控分歧、和平解決爭端的典範。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力行實踐。

2023年1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舉行會談。這是會談前,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為小馬可斯舉行歡迎儀式。(新華社)

大國政治哲學之爭

越來越多的實際案例已經證明,美國以權力為主導的霸權模式無益於爭端解決。從歷史上看,美國挑起的一系列戰爭均將地區和平和當地人民推向災難深淵,並衍生出日益複雜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對國際與地區安全造成衝擊。協商、合作才是和平解決爭端的最優路徑。美中處理方式的不同,其背後自然首先是文化價值的差異,更體現了超級大國的博弈本質:政治哲學之爭。

須知,當今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將巨大的物質潛力和自己的政治哲學結合在一起——中國和美國。

美國政治哲學的核心是眾所周知的,並在各個層面被廣泛傳播——從大學專著和教科書到宣傳視頻和社交媒體。總的來看,美國政治哲學基於人權至上的自由主義原則,「消極自由」理念,所謂在西方價值定義中的公平正義理論,以及從這些法則中衍生出的制度觀,即「民主」是政府治理和市場經濟的最佳實踐形式。

這種政治哲學是啟蒙運動和歐洲國家內部經驗的產物,它通過美國政治經驗而體現,並通過美國的物質力量來強化。這種基於歐洲傳統思想的政治哲學很容易在許多西方國家紮根。

中國的政治哲學核心一直鮮為人知,原因很簡單,因為北京迄今並未採取合適的方式在國外積極宣傳它。況且,中國的政治哲學在傳播時總被西方污名化為意識形態宣傳而受阻。長期以來,中國的政治哲學主要以國家為導向,基礎觀點包括:國際關係中的集體觀念,國際社會的非零和博弈,並且否定競爭是國際競爭的主流。

2023年3 月4日,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兩會開幕式。(Reuters)

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政治哲學中的強大影響則賦予了其現代主義潛力,並結合了解決中國自身問題的經驗。中國政治哲學將人民民主思想與脱貧攻堅、減少社會不平等的成功經驗相結合。在當今世界,中國是一個思想經過實踐檢驗的國家。雖然通過融入以西方為中心的全球經濟,中國取得了許多成功。但在思想方面,中國更願意遵循自己的哲學路線——參與非零和博弈,借鑑西方經驗並與中國傳統相結合。事實上,馬克思主義是為中國服務的西方學說。

另外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中國政治哲學的深度影響。就以習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從根上來說,既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協和萬邦」和「天下大同」的天下觀,「道法自然」、「天然合一」的宇宙觀,更有「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社會觀,還有「人心向善」、「講信修睦」的道德觀。

至於其他國家,即便像俄羅斯,俄羅斯有自己的政治哲學嗎?到目前為止,答案是否定的。俄羅斯在其外交政策中回歸現實主義原則,這已經算是一項成就,但談論系統的、深入發展的政治哲學對其還為時過早。俄羅斯的政治觀點體系明顯缺乏現代主義的潛力,它的概念、解釋和宣傳口號仍然衍生自一套模糊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想法。

而作為當今世界唯二的兩個國家可以將巨大的物質潛力和自己的政治哲學結合在一起的中國和美國,政治哲學又必然發生衝突。因為美國一直視中國為長期威脅。而中國政治哲學通過提倡非零和博弈來避免美國對其的指責,這使它更明顯地成為一種對美國政治哲學的替代選擇。這就是當下我們看到的正在發生的現實。

但,國際政治就是現實而殘酷。固然,關於權力衝突中的物質因素或思想觀念是否是首要因素,人們可能會爭論不休。顯然,國家可以利用意見分歧進行政治動員和鞏固盟友。而且這樣的想法越系統,越容易劃分意識形態界限。但,一切最終還是結果論。就必須要追問,如今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是什麼?如果接下來,海合會積極參與伊核協議的談判,改變僵局,是什麼?如果接下來,以巴衝突可以有所突破,又是什麼?如果接下來,俄烏衝突可以坐下來進行政治談判,又是什麼?⋯⋯國際事務,風雲弔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而一旦「勢」變,都必須多追問一句,背後的力量是什麼。

或許,很多東西說的時候都覺得稀疏平常,沒有新意,就好像習近平所倡導的全球安全倡議,可當沙特和伊朗在北京簽字,一笑泯恩仇的時候,好像就突然明白了點什麼,這就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沙伊復交協議重要性在哪?

協議之所以如此矚目,是伊朗與沙特阿拉伯這兩個仇家關係解凍。沙特是美國在中東的盟友,伊朗也是美國的死敵。如今兩者關係正常化,或對中東及其他地區的地緣政治有莫大影響。

中國在這件事有什麼考量?

此一變局看似發生在沙特與伊朗間,是兩國關係的新進展,其實不然。從全球視野來看,沙特與伊朗復交,不僅是中東地緣的必然發展,更是中美博弈的時代跡證……(請點擊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