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星洲|政府給力! 金源源「土產」咖啡突圍 成功拓線上業務
經常被拿來與香港比較的新加坡,同樣為亞洲區內的國際金融中心,但其實當地政府積極推動多元化產業,除了金融業,也努力扶持其他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當中在政府官網推廣的本土品牌「金源源」咖啡,可謂代表者。
金源源為新加坡第一家將新加坡傳統咖啡進行包裝銷售,主打批發咖啡料及茶粉予本地逾千家咖啡店,以至出口給海外的企業,創辦人兼總裁孫利順也一直堅持「made in Singapore 」,由印尼進口咖啡豆,但由炒烤到包裝,均是在新加坡進行。該品牌近年並成功進攻香港市場,在本港超市上架,創立近40年星洲政府一直「給力」。
堅持「made in Singapore 」 輸入外勞解決人手問題
孫利順在新加坡接受《香港01》訪問時介紹,新加坡傳統咖啡與一般咖啡的分別在於會選用咖啡豆的不同,並且在炒烤的過程中,會加入糖和植物油,而時間也會較久。在口味上,會是苦中帶甘,沒有酸味。
他表示,不少新加坡同行為了節省成本,將翻炒等工序在越南等地進行,但他仍堅持新加坡咖啡需要「made in Singapore 」,這也是他未來會一直堅持的。而事實上,在新加坡招聘咖啡翻炒師並不容易,因為涉及體力勞動,故此目前共20個翻炒師傅中,大部分為來自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地的外勞。
可幸的是,新加坡政府也積極支持像金源源這種中小企,包括新冠疫情期間也都給予不同方面的津貼,望幫助企業度過難關。與香港一樣,新加坡也經歷過封關及社交距離管控,但先於香港復常,歷時約1年半,而這對於金源源的主要客戶即咖啡館業務,帶來非常大的衝擊,銷售額大幅縮水。
疫情期間政府保持與企業溝通 予適切幫助
而當時也正值搬遷並擴張廠房及產能後不久,需要同時面臨租金等固定成本上漲,員工的工資也需要繼續支付,「不知道該如何營運下去。」不過,孫利順一直堅信「遇到低谷就可能是轉機」的信念,而新加坡政府也都一直有派員來到訪中小企,與其保持溝通傾談,了解企業情況並提供適切的幫助,包括租用其物業大廈的企業能夠免租兩個月,同時也有補貼私人業主,希望業主能與中小企租戶共度難關。另外,員工工資也有所補貼。
「新加坡政府都是很好的,如果不是他們都不知道如何去渡過這一關。」政府人員在與中小企訪談的過程中,也會建議企業如何調節和轉型,來減輕疫情帶來對業務的影響。
受到政府人員啟發,孫利順也開始開拓線上銷售業務,加上剛大學畢業的大兒子的加入,成功拓展了新銷售源頭。目前線上銷售佔總銷售約12至15%,未來希望進一步增加相關佔比至50%,能與線下業務共分秋色。
政府建議下成功開拓線上業務
回憶起當日創業之初,孫利順中學畢業後便和其他新加坡男孩一樣,當兵兩年,完成後在開咖啡館朋友的鼓勵下,與堂哥一起由零開始創業。金源源成立於1988年,當日新加坡政府也很開放,對於像孫利順年輕人創業企業執照的批復,態度比較寬容,故此兩人很快取得執照,開始了咖啡批發生意。
在沒有任何咖啡業務背景及相關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孫利順和堂哥兩人只是簡單地從事中間人角色,買入已炒好的咖啡豆成品,再轉賣給咖啡館,故由進口原材料到翻炒工序都不是他們自己能夠控制,兩人的業務也很快遇到瓶頸,因客戶投訴咖啡質量波動無法達預期。
可惜的是,孫利順堂哥在創業兩年後,由於業務未見起色而退股,留下孫利順一個經營業務,「只是覺得不甘心,所以想繼續做」。他其後在咖啡館做義工,幫忙做清潔等工作,來學習翻炒咖啡豆等工序。其後又和人合租廠房來生產自己炒的咖啡豆產品,至1997年工廠失火,燒了一半的器材,孫利順和合夥人散夥,業主也有意收回物業。不過,孫利順最後說服業主,令廠房得以繼續經營,也成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廠房。
搬入新廠房令產能提升開拓海外市場
由於新加坡政府重新規劃用地,金源源產能在2022年由舊有廠房,被搬至新工業區,其目前位於的工業大樓裡進駐的均為食品加工企業,由政府規劃管理,企業每月向政府上繳租金。
孫利順表示,政府在搬遷過程中有提供相關津貼,於此同時,搬遷後新購入的咖啡加工機器,也會有所津貼。新廠房較舊有廠房面積大了約1倍,租金也因此有所上升。不過,新購入的加工機器則能有效節省人力成本,過去在舊有廠房需要4個工人同時去翻炒咖啡豆,而目前僅需要1人。至於整體產能方面,也由過去每日的3噸,提升至5噸,令金源源有空間能夠開拓海外市場。
「市場需求是有的,只是過去產能不夠應付。」金源源目前在新加坡主要為B2B批發模式,供應給當地的咖啡館就酒店等,2023年開始開拓海外市場,包括香港、中國內地及澳洲,模式包括批發及零售,產品在本港超市也有售賣。
海外市場開拓至今,孫利順表示,市場反應理想,銷售額有在增加,有意進一步拓展更多新市場,終極目標是把新加坡傳統咖啡帶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