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商業新聞獎|香港01贏四獎 假學歷、杜拜王子、碼頭悲歌奪金
第九屆恒生大學商業新聞獎,周四(4月10日)舉行頒獎禮。《香港01》奪得三金一銀,共四個大獎。
其中偵查組的〈假學歷、高才通簽證黑中介調查〉,奪得「最佳商業新聞系列報道獎(影像及聲音組)」金獎,〈杜拜王子調查報道〉奪得「最佳商業新聞報道獎 (文字組)」金獎;財經組的〈碼頭悲歌 香港貨櫃碼頭如何「荒漠化」?如何重生?〉,奪得「最佳商業產新聞報道獎 (影像及聲音組)」金獎,〈星州家辦〉奪在「最佳經濟及金融政策新聞報道獎(文字組)」銀獎。
本屆商業新聞獎共設九大範疇、超過30個獎項,涵蓋商業及金融新聞等各個領域,收到超過600份參賽作品。
64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專業評審,就參賽作品的新聞價值、影響力、原創性、獨家性、報道質素、報道及寫作技巧、分析能力及視覺表達等多方面評審準則,選出得獎報道。
《香港01》奪得四個大獎,其他得獎的傳媒包括集誌社、胡說樓市、無綫新聞、有線新聞、now財經台、明報等。
最佳商業新聞系列報道獎(影像及聲音組)金獎
假學歷、高才通簽證造假 黑中介調查
記者:李穎霖、勞顯亮
攝影:王海圖、何頴賢、林幸泉、楊凱力、周智堅、馬楚烽、劉棹衡
剪接:譚耀安
2024年5月香港大學發現多名內地學生以假學歷報讀,因此大規模徹查過往學歷的文件。《香港01》記者隨即在香港和內地調查,揭發「黑中介」如何透過造假學歷、簽證文件、稅單等方式,瞞騙香港的大學及入境處,揭露整個產業鏈如何運作。報道首次揭發,大量黑中介在香港和內地均註冊公司,負責人亦透過不同的人才簽證來港。
報道刊出後震撼香港和內地,港府官員隨即回應指會加強檢查,如加設學歷第三方認證要求,追查中介提交的文件,與內地執法部門合作等;被香港通緝的內地學生,亦相繼被公安約談,調查造假經過。
記者李穎霖表示,在香港及廣州的中介公司放蛇時,中介明目張膽地解說各種造假方式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她當時亦感震驚,更荒謬的是,比起被揭造假,中介更怕的被同行抄橋。
李穎霖指,行使假文件入學或取得簽證,都是刑事罪行,亦涉社會資源的運用,關乎重大公眾利益,但無論是大學抑或政府部門,至今都無公布造假個案的總數,難以看清事件全貌,或斷言現行政策有無漏洞。雖然報道在社會中引起迴響,但可惜的是,現時只有部份造假的學生被捕、被定罪,涉事中介至今仍未被繩之於法,甚至有公司在內地改名後,再度拍片招攬生意,希望政府可以想出方法加強打撃造假行為。
記者勞顯亮說,報道之時特意翻查香港和內地執法、判決紀錄,發現內地其實一早發現留學和移民中介造假文件,部份是針對香港的,證明內地司法部門一早知情,卻全部都是民事案件,無刑事執法機構介入。他希望報道能讓中港兩地民眾知道有制度漏洞。
獎項評審、明報總編輯劉頌陽指,記者以放蛇方式採訪,詳細拍下黑中介的游說和造假過程,以及其後以記者身份詢問涉事中介,報道完整並甚具說服力。
最佳商業新聞報道獎 (文字組)金獎
杜拜王子調查報道
記者:勞顯亮
阿聯酋杜拜統治家族成員Sheikh Ali Rashed Ali Saeed Al Maktoum(簡稱「阿里王子」)計劃來港開設家族辦公室,原訂3月28日舉行啟動禮,但舉行前一日急煞停。《香港01》根據人臉識別網站技術發現,王子曾是出道唱作歌手,名為Alira,曾接受訪問時表示,雖然身為阿拉伯人,但熱愛唱菲律賓語的歌曲。
記者於2024年4月在阿里王子上環的辦公室發現,他的畫像已被撤走。該辦公室亦位於何鴻燊家族相關公司之內。
阿里王子家族辦公室的兩名高層,執行董事兼首席運營官程章和、副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麥懿睿,亦曾經改名,二人均擔任多間本港註冊公司董事。其中程章和曾經營多款虛擬貨幣、區塊鏈、NFT,公司曾遭美國證監會警告;麥懿睿代表內地公司中唐空鐵,建議在東九龍建設「空鐵」,不過該公司牽涉多宗案件,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公示的失信公司,旗下子公司被凍結股權。
記者勞顯亮表示,報道的源起是當時政府、一些大學、財經外媒、內地駐港通訊社都高度吹捧該名「杜拜王子」,令他好奇王子的背景,但發現除了當時近期的香港報道外,其他資料全部欠奉,於是用人面識別工具,才發現他做過歌手;記者繼而查核與他一同出現的兩個人,揭發二人涉加密貨幣平台、內地失信公司等多項爭議。
勞顯亮回憶做資料搜集和撰寫新聞時,發現不少報道是直接複製公關及消息人士發出的新聞稿,令他感震驚,部份明明是單方面「餵料」、「放風」,卻寫成是獨家報道;新聞稿寫出席杜拜加密貨幣峰會時地位顯赫、3,000人出席陣容鼎盛,有報道完全搬字過紙,無查核直播錯漏百出、現場只有數十人參與、空凳比人多得多、主辦機構背景等。他說記者不是錄音機,錄音機已被AI取代,但會做調查的記者不會。
獎項評審、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企業事務總監(業務營運)戴家珮指,這篇調查報道從多角度剖析議題,並運用多種方法克服地域限制以核實真相。記者除了進行公司查冊、採訪相關人士及親身到訪相關地點外,亦採用人臉識別技術作為核實方法,展示了新穎的敘事技巧。該報道觸發社會對家族辦公室的一連串討論及關注,包括其幕後運作模式與對香港經濟的貢獻。基於其獨家性與社會影響力,此報道在所有參賽作品中獲得最高評分。
最佳商業新聞報道獎 (影像及聲音組)金獎
碼頭悲歌 香港貨櫃碼頭如何「荒漠化」?如何重生?
採訪:鄭文玥、黃文琪、劉兆儀、勞顯亮
製作:勞顯亮
攝影:周智堅、王海圖、何頴賢
剪接:譚耀安、林幸泉
香港葵青貨櫃碼頭,昔日是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但就在2023年的其中一個排名就跌出十大,排第11。《香港01》以影片形式,引用大量數據、衛星影像、行內人士分析等,深入淺出解釋香港貨櫃碼頭如何「荒漠化」。
葵青貨櫃碼頭兩幅用地近乎被「丟空」,過去十年間,港口貨物吞吐量更大瀉四成,少了一億噸貨物。
影片單在YouTube已有逾50萬次觀看,在香港01網站亦有約30萬瀏覽量。報道發布後,引起市民和官員的重視,運輸及物流局撰寫2000字長文回應,承認已有的問題,並解釋將會多方面出招,穩住香港碼頭和航運樞紐的地位。
記者黃文琪指,以前一直以為新聞必須要「新」,要有些「大發現」才能追蹤報道。她回想起初入行,總是充滿幹勁,因為覺得所有事物都好「新鮮」,隨著時間推移,很多故仔在她眼中都變得不再新,「之前做過」、「行家報過」⋯⋯發覺自己開始「滑牙」,但經過今次貨櫃碼頭的專題,發現其實可以透過不同的呈現方式或表達手法,將原本尚未解決的問題再次曝光,從而引起大眾關注,原來新聞不一定要新,但看待新聞的眼光就要「keep 住新」。
鄭文玥感謝評委對報道的認可,她相信這也是命運的暗示,碼頭是渡口,自渡渡人,自覺覺他。所以要繼續努力,去發聲、改變。
劉兆儀指能夠獲得商業新聞獎,對於追求真相的新聞工作者無疑是種激勵,特別是在當前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深度商業新聞更需錨定事實。她指重返母校領獎,對她來說意義非凡。衷心感謝恒生大學傳播學院的栽培,以及公司編輯團隊的支持。
此報道獲得影像組別獎項,負責統籌影片製作和採訪的勞顯亮說,最大挑戰是要將複雜的議題用影片形式、深入淺出解說,新聞採訪時從構思和策劃時已要考慮如何將新聞以文字、相片、圖表、影片和社交媒體等不同方式介呈現,才能滿足讀者和觀眾對媒體愈來愈高的要求。
獎項評審、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主管(對外事務)何富豪指,此作品透過引人入勝的縮時航拍片段,重新定義了複雜議題的報道方式。旁述為報道提供了背景脈絡和深度,使其不僅提供資訊,更能就關乎當前香港經濟的議題啟發思考。他恭喜製作團隊付出巨大努力,提升了新聞報道的水平。
最佳經濟及金融政策新聞報道獎(文字組)銀獎
星洲家辦越洋採訪 業界變陣吸高質客 「中國+1」下更顯優勢
記者:顧慧宇
近年受到中美貿易戰及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等因素,港府有意透過提升與東盟及中東的連接來擴大朋友圈,減低相關影響,包括吸引當地富裕家族,來港設立家族辦公室(「家辦」)。而事實上,這兩個市場是區内金融業發現動力所在。新加坡作為東盟中發展最成熟的國家,與其他東盟國家除了地理位置接近外,還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在吸引這些國家家辦及資金有著似乎先天優勢。
不過,去年新加坡爆出歷來最大規模洗黑錢案,當地金管局據報加強審查外國資金,又提高家辦稅收豁免門欄,一時間被外界冠上「金融潔癖」之名,更傳有家辦回流香港。
《香港01》記者走訪新加坡,採訪新加坡金管局、當地家辦業內人士、私人銀行,以至學者,探索當地當地湊客之道、家辦業務發展現況及優劣勢。
高級記者顧慧宇表示,感謝公司及採訪主任給予這個機會及資源,去做這個專題報道。家辦是近年政府希望「力谷」的行業,而香港的優勢確實存在,但對於一直以來被視為競爭對手的新加坡,當地家辦行業的發展並沒有太多香港人會了解。外電報道就曾稱,新加坡自洗黑錢事件以來提高家辦審批門欄,令不少資金由新加坡轉移前來香港,但實情就未見有深入探討。故此,會希望透過這篇報道,揭開當地家辦的「面紗」,所謂「知已知彼,百戰百勝」,透過了解當地情況,也希望能夠作為香港的一個借鑒。
獎項評審、亞洲家族辦公室基金會聯席會長黃敏碩指,報道內容詳盡,會從亞洲區域性角度出發,與一般報道集中於中港市場,和把新加坡作對標比較不同,同時分別透過兩位私行及聯合家辦資深業內人士的意見,具體知悉當地市場實際運作。
政府新聞處處長廖李可期擔任頒獎嘉賓,她提及近日中美關稅戰,是美國霸凌行徑,特區政府堅決反對,她又指在此情況下,新聞從業員可擔當重要角色,提供最新及最準確的資訊。
恒生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鄭慕智表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世界規則,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專業的新聞「守門人」,為大眾提供真實、可靠、深入的報道。他期待每一位新聞從業員能夠繼續秉持專業精神,為社會帶來更多兼具商業洞察與社會關懷的佳作。
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表示,世界正處於快速轉型時期,新聞從業員以多元批判的視角剖析經濟脈搏,以嚴謹態度詮釋商業現象,不僅有助促進專業知識的傳播,更搭建了社會理性對話的橋樑。他期待新聞界持續發揮「第四權」的力量,以專業筆觸記錄時代發展,推動社會創新
恒生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曹虹教授表示,香港恒生大學商業新聞獎今年已經踏入第九屆,今屆參賽作品突破600份,連續三年刷新紀錄,不但反映業界對專業商業新聞獎項的認可,更體現香港新聞工作者對社會經濟議題的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