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港大經管學院研普惠金融 建風險模型 獲2200萬資助

【FinTech】港大經管學院研普惠金融 建風險模型 獲2200萬資助
撰文:黃祐樺
出版:更新:

研資局日前公布「優配研究金」及「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撥款結果,港大經管學院共遞交 61份研究建議書,最後合共30份獲批資助,獲批約3,700萬元資助。其中一份研究建議書題為「金融科技、金融穩定和普惠金融」,獲批2,200萬元資助,用作開發針對中小企業和消費者的風險評估管理體系,以加強香港作為地區及國際商業中心的策略地位。

該項目研究有4大要點,包括:如何對大量中小企業和消費者的風險進行合理的評估和管理,並提供合理信貸;構建一個針對中小企業和消費者的動態信貸風險評估和管理體系,為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信貸決策和風險管理的指導;構建以金融科技為元素的金融風險宏觀模型,以便對維護金融穩定的政策制定提供幫助;以及,對金融科技行業的法律和制度分析,例如如何促進金融科技行業的良性競爭,在數據共享和數據保護中尋求平衡。

負責該項目的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林晨表示,將聯同世界各地經濟專家及組織,為香港如何從傳統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提供幫助。

金融機構疫情期間縮緊貸款額度 56%中小企獲貸款宗數少於50萬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融資艱難是本港中小企面臨的困難之一。有調查發現受到金融機構於疫情期間縮緊融資額度影響,去年中小企獲得的新增貸款金額減少,56%中小企獲得貸款的宗數中,貸款額為50萬元以下,比例按年增加9個百分點;獲得100萬元貸款宗數則減少6個百分點至29%。

信貸歷史長較易獲取貸款

環聯最新發表研究亦指出,信貸歷史較長的中小企,與信貸歷史較短的中小企業相比更容易獲得貸款。去年新獲信貸的中小企中,60%企業的信貸歷史為長達5年以上,擁有3至5年信貸歷史的中小企,佔去年新獲信貸的企業16%。至於信貸歷史為1至3年,及不足1年的中小企,佔去年新獲信貸的企業比率分別為15%及9%。

環聯指出上述情況反映較年輕的中小企,在獲取信貸方面面臨挑戰。為金融機構提供重新思考流程的機會,以更好滿足不斷增長的信貸需求。

研究又指出縱使大部份中小企能夠從銀行獲得融資月,信貸歷史較短的中小企轉向財務公司及虛擬銀行獲得信貸。數據顯示,去年新增的中小企貸款宗數中,70%來自傳統銀行,虛擬銀行及財務公司分別4%及26%。

逾3成中小企對貸款申請程序感不滿

同時虛擬銀行成為中小企取得逾100萬元以上大額貸款主要來源。研究指出去年貸款額逾100萬元的中小企貸款個案中,58%來自虛擬銀行,來自傳統銀行及財務公司的比例分別為35%及7%。反而在5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小額貸款中,由虛擬銀行貸款的宗數佔整體的15%。

調查亦發現信貸歷史不足5年的中小企,透過財務公司及虛擬銀行獲得貸款的宗數,分別佔25%及6%。若信貸歷史長逾5年的中小企,有74%的個案是貸款來自銀行,來自財務公司及虛擬銀行的貸款宗數分別佔23%及3%。

研究亦發現,32%的中小企對冗長且繁瑣的貸款申請程序感到不滿。此外,44%的金融機構指欠缺足夠的分析工具以評估中小企的信貸風險。

環聯亞太區首席產品官殷虹表示:「儘管中小企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仍有許多人依然感覺缺乏足夠的金融服務。即使在今天的數碼時代中,中小企貸款給人的印象仍舊是一個冗長而繁瑣的手動流程。數碼創新對改變現狀尤其重要,金融機構可以採用數碼技術和數據分析來改善開戶和信貸評估流程,為新興中小企及達致普惠金融的生態系統作出貢獻。」

殷虹補充指:「許多中小企和初創企業可能因為信貸歷史有限而無法獲取所需的信貸服務。利用替代數據,例如電訊和水電媒賬單,金融機構可以獲得有關中小企信貸風險的額外分析,從而更妥善地管理風險,長遠為更多小型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此外,透過結合商業和消費者信貸數據的雙重信貸評分,能全面評估中小企持有人,更準確地預測中小企表現,比單一評分模式具有更強的預測能力。隨著經濟復甦,這將會進一步幫助金融行業和中小企增長業務發展。」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