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50至80年代售樓書大集合 新盤賣點:白領可回家午膳?

撰文:何雪瑩
出版:更新:

古語說:「上無片瓦遮頭,下無卓錐之地」,原來曾經對住房的追求簡單得只是有求有瓦遮頭,今天則講求豪華會所雲石大堂嚴密保安。居住條件才沒有停留石器時代,是時代進步了的明證,代價就是倆口子勒緊褲頭儲首期和長達30年的供款期。不說那麼遠,翻開張順光、謝冠東合著的新書《有瓦遮頭》,可以追溯50年代至80年代香港樓盤的售樓書,香港人對好房子的想法的變與不變。

收藏家喜舊物  偶然收集過百售樓書

售樓書對張順光而言最初不過是附屬品。張順光身為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自是愛好舊物,三不五時往專售懷舊物品的店裡跑。約兩、三年前,他在旺角一家店無意看到一本封面上有電車的舊售樓書,身為電車發燒友的他,就有足夠理由把它買下來。這本售樓書的主角啟發大廈位於上環,建於1963年。

張順光驚嘆書中的畫功,兩三筆便多角度地描繪了當時上環一帶德輔道西的電車風情和海濱,回家打開翻著摸著,才發現當中資料豐富:「一間屋幾萬,間隔四正,現在看來似是天荒夜談。」張順光說。

張順光愛收藏,兩年多前他在懷舊店碰到一本五十年代售樓書,封面上畫了心愛的電車於是買下,後來竟買了超過一百本。(何雪瑩攝)

不久後他再回懷舊店,又發現第二本以電車為封面的售樓書,抱著不放把它買回家。記者笑他其實收藏收樓書是為了電車,他笑著說是:「售樓書我是當畫冊般讀。」他愈收愈多,今年2月在中央圖書館展出他的十多本收藏,出版社見狀邀他為這些售樓書出書。他竟覺收藏不夠,特地為了出書再到處收舊樓書。今天收藏了超過一百本,年份由1950年代的單幢式大廈,到1980年代末的大型私人屋苑如太古城、麗港城等。

+7

以前付款方式「可商量」   方便回家午膳是賣點

不過張順光的本業是測量師,他還是從這些收藏看出一點道理來。今天樓價動輒六、七百萬,光是首期已過百萬。今天我們以為必然的向銀行借貸分期30年供款,其實是50年代霍英東所創,並不常見。但同時則衍生其他的付款方法。如灣仔的濂風大廈售樓書列明買家可分次付款,首期2成,建至第二層多付兩成,建至第四層再付兩成,如此類推。大角咀的興旺大廈甚至寫明付款可以通融:「只要提出合理辦法,總有商量。」灣仔樂友大廈的發展商則保證,建築進度不會託辭壞天氣,只要逾期交樓便會給買家賠償。

上環的啟發大廈售樓書。圖中描繪的是德輔道西。(何雪瑩攝)

香港人對靚樓的標準如何改變?從售樓書亦可略知一二。交通方便一直是樓盤賣點,今天通常以與地鐵站的步行距離為標準,昔日的重點卻是鄰近巴士電車站和渡海小輪碼頭。生活機能要完善,附近多食肆和商店是常識吧—中環的住宅中環大廈卻標榜位於商業區,上班族可以隨時回家午膳,省時省錢更健康。

今天張順光在半山羅便臣道的家,堆滿他的寶貝收藏。他說,1960年白領月薪200元。500呎單位樓價為50000元;今天個人收入中位數為15500元,是1960的77.5倍,500呎樓的樓價卻升了超過一百倍。他捧著他的第一本收藏-上環啟發大廈售樓書道:「今天年輕人的社會流動性和置業希望,比我們這一代差多了。」

中環大廈是一幢住宅,發展商列出其賣點是位於商業中心,白領居於此可回家午膳。(中華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