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培達.下】金像獎得主 籲入行新人:有樣嘢比能力重要…

撰文:陳彥婷
出版:更新:

由《如果愛》、《忘不了》、《七月與安生》到今年的《大樂師為愛配樂》,本地資深音樂人金培達多次為香港電影創作原作音樂,並已9次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頒殊榮。
以創作音樂為業,似是一份很浪漫的工作,但金培達卻說過程其實是沉悶非常,而且每每要趕於限期先交貨,更笑言「唔夠瞓」已是行內的既有文化!

作為金像獎常客,Peter今年以《大樂師.為愛配樂》獲得提名,並成功奪得「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一獎。

今日科技發達,不少人都可在網上找到教學短片自學作曲,放上網絡、社交平台時更隨時賺到數百數千個讚好,因此便滿腔熱誠希望入行,抱着心態是要追夢。

不過作為這行的前輩,資深電影配樂人金培達卻反而非常「貼地」,認為年輕人願捱更抵夜、節衣縮食只是其次。他語重心長地說:「要對自己客觀,或是再清楚一點,便是對自己的能力客觀。」他甚至不諱言:「不是謙卑與否,是要清醒一點。」金培達說,年輕人在缺乏實戰經驗下,不其然地自視過高,雖然他理解創作是主觀的,也一定會喜歡自己的創作,但還是應學習怎樣客觀地批評自己的作品才行。

他建議,最好的做法便是要視每個作品為自己最後的創作機會,「我們做的是流行藝術,它需要受市場的考驗。當你把『飯碗』的押到一首歌上,你便知道這作品夠不夠好。」

金培達金像獎獲獎作品:

9次贏得金像獎殊榮,不是隨便說句堅持、追夢便能做到。(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4

夢想是動力還是枷鎖?

有沒有一個界限,告訴自己是否適合留在業界發展,或是應放棄這個音樂夢?他娓娓地說:「生活與你的年齡自然會告訴你。給予自己3、4年時間,然後衡量自己在當中賺到多少錢、有多少翻單、建立了多少關係、別人對自己的作品有什麼評價等,然後你便會知道自己應否繼續在這行業發展。」他頓一頓:「沒錯,你可以繼續嗌堅持、夢想,但多嗌數次人便會冇力,因為未有飯食。」

雖然說話不忘幽默,但金培達的說話卻是無比認真。「我覺得那些心靈雞湯聽太多,時時覺得『不應妥協』,但個人來說,我是挺怕這種說法的,因為當你未認清自己(的能力時),這種堅持只會成為你的枷鎖。是,你可以把生活質素犧牲掉,但你始終要吃飯。」

金培達指電影作曲這工作沒有一套特定的入行方法,「無論是導演、演員、燈光,若你問他們如何入行,你會聽到一千個不同的故事,因為如會計、老師等職業,大概會有條軌跡。然而,電影這行業這是不同的。」他指自己亦是受提攜而入行,令他不禁寄語踏足這行業的新人,人脈比能力更重要,「當沒有人聽過你的名字,還可以談什麼能力?」

一齣電影動輒要拍攝一年半載,但為作品創作音樂的時間,卻往往只得6星期左右。(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美國回港 也曾試過摸索前路

如此苦口婆心,是因為他當年在美國看見市場競爭很大,加上希望在自己的家鄉發展,於是便決定在30歲之年回港,並希望以賣音樂為生,只是事實並不如想像中一帆風順,「一開始聽到有comment說自己不太懂得寫香港風格的歌,我當然不忿氣,我在美國回來,美國的音樂與我所學到的,都比香港歌『高深』,但及後才發現是要學習的。」

自己作的歌曲未有人欣賞,於是他便嘗試以編曲來幫補生計。自問當時的日子是「餓不死你,但又走不前」,甚至曾有朋友介紹他去轉行做電腦,但最後他婉拒。他形容在當時的狀態中徘徊比沒有工作更辛苦,幸好後來發現自己強項是為廣告及電影配樂,才開展了另一條路。一做便20多年,雖然近年香港電影產量較以往少,亦多了與兩地合作的製作,看似延伸的電影配樂機會亦較少,但金培達反認為因網絡發展,興起不同形式的電影製作,如較小型的網絡電影,為年輕人開拓了新的機會。

不過金培達還是寄語年輕人應多爭取機會,用實力向業界證明自己的能力:「假如你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有job你才創作,那你應該愛這工作未夠深,因為你應該沒有client亦要繼續創作。因為當有顧客時,一殺到門口便伸手問你要portfolio,如果你那時兩手空空,便喪失機會。」

【專訪金培達.上】自《星願》開始 9奪金像獎:廿年嚟都唔夠瞓 (按此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