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發射雷射衛星測冰層變化 闊度僅及兩枝鉛筆都探測到

NASA發射雷射衛星測冰層變化 闊度僅及兩枝鉛筆都探測到
撰文:許懿安
出版:更新:

美國太空總署(NASA)當地時間周六(9月15日)上午成功把「冰雲和地面高度衛星—2」(ICESat-2)送上太空軌道。衛星可量度全球冰蓋和冰川的高度、厚度和範圍。NASA形容,即使南北極冰蓋每年上升的變化少於「兩枝鉛筆的闊度」,它配備的雷射儀器仍可收集足夠的數據、進行估算。

造價近10億美元(約785億港元)的ICESat-2衛星,由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nited Launch Alliance)的「德爾塔2」型(Delta II)火箭運載,於當地時間15日上午6時02分,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發射升空。

南極洲、格陵蘭(Greenland )和北冰洋的冰體積近數十年不斷損失。這個重達1514公斤的衛星,將在高達482公里高的極軌道(Polar Orbit)運作,追蹤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冰蓋變化及全球海平面上升情況,預料最少運作3年。

它與赤道的角度成88度,衛星上名為Advanced Topographic Laser Altimeter System(ATLAS)的新雷射系統,每秒可向地球發射約1萬次的光子束。透過量度光子往返衛星望遠鏡和冰層的時間,專家便可計算到冰面距離ATLAS有多遠。當他們將之與附近的環境,以及其相對高度及厚度比較,便可知道它的變化。

項目副經理紐伊曼(Tom Neumann)指出,人類眨一下眼需半秒,而衛星可在未來3年每一天、每一小時及每一分鐘都可利用它發射的光束收集到5000個量度海拔的數據。他說,那令人難以置信的計時精確度,可讓專家量度出整片冰蓋不足一厘米的海拔變化。

衛星軌道被設計成每91日循環一圈,可重覆探測相同地方。因此ICESat-2可每年探測冰蓋4次。

ICESat-2亦可以用於測量樹林高度,這有助科學家預測全球森林的碳含量,及協助消防人員預測森林火災

(美國新聞網絡)

日機構公開衛星數據 顯示北極冬季海冰面積創新低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日本機構3月觀測到的衛星觀測數據顯示,今年北極海冰最大面積為1379萬平方公里,但這一數據為日本1979年有衛星觀測以來的最低值。

新華社報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和國立極地研究所星期五(4月18日)聯合發布新聞公報說,北極海冰面積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期間持續擴大,通常到3月達到一年的最大值。利用日本水循環變動觀測衛星「水滴」號(しずく)搭載的高性能微波輻射計2號等的觀測數據,兩間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北極海域的海冰分佈情況,發現3月20日海冰面積達到1379萬平方公里,為今年最大面積。

北極:圖為2006年6月6日,美國阿拉斯加州一名男子駕駛雪地電單車,並拖着水艇在結冰的北冰洋上行駛。(Getty Images)

通過對比40多年間的觀測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此前記錄的歷史同期這一數據最低值為2017年3月5日的1392萬平方公里,今年數據創下新低。研究人員經過分析認為,今年北極海冰最大面積創下歷史新低的原因之一,是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北極和周邊海域氣溫比往年偏高。

公報認為,北極海冰面積減少與全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並可能對未來的氣象模式和海洋環境造成影響。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