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達成部分協議 日媒:具體細節仍有變數

中美貿易談判達成部分協議 日媒:具體細節仍有變數
撰文:賈美楠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磋商達成部分協議,兩國貿易戰暫時進入休戰狀態。對此,有日本媒體分析認為,在確定具體細節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變數與分歧。

《日本經濟新聞》10月12日報道,中美兩國11日就貿易問題舉行部長級磋商,針對農產品和匯率等特定領域達成部分協議。

報道稱,中國將加大美國農產品的進口量,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特朗普政府表示推遲原定10月15日啟動的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的提高。貿易戰進一步惡化的情況暫時得以避免。

報道稱,特朗普11日在美國白宮與參加部長級磋商的中國副總理劉鶴舉行會談,表示「達成實質的『第一階段』協議」。中國將在今後最長5周的時間內確定細節。

特朗普對外公開稱,中美此次達成協議的是農產品、匯率和知識產權等特定領域。中國將增加進口美國農產品400億美元至500億美元,對貨幣政策確保透明度,還包括開放金融市場、取消強制技術轉讓等措施。

報道稱,特朗普對於在11月在智利舉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之際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式簽署顯示出積極態度。在今後調整表述的過程中,雙方意見分歧浮出水面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在把範圍擴大至幾乎全部中國產品的「第4輪」加徵關稅中,美國政府預定12月15日對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總計1,600億美元加徵15%的關稅。對此沒有推遲,僅表示今後討論。

韓國news1通訊社認為,中美僅限於容易相互妥協的領域達成部分協議,過多的產業補貼和國有企業優惠等難題被推遲。中美貿易談判越到後面會越艱難,雖然兩國達成了部分協議,但是想敲定最終協議,可能還得需要很久的時間。

特朗普突襲「統一」 內地學者:美打台灣牌間接施壓北京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中美關稅戰氣氛降溫後,雙方經貿高層於日內瓦會談落幕並發布聯合聲明,宣告關稅暫時調降。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後在記者會上突喊「這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引發外界揣測「台灣問題」是否已悄然被納入中美談判籌碼。對此,內地學者分析指出,政治問題若介入經貿談判,只會使情勢更加複雜,美方雖可能以台灣作為間接施壓工具,但中方不太可能在核心利益上讓步。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5月10日至11日於瑞士日內瓦進行會談。雙方於12日共同發布聯合聲明,宣布中美相互取消、調降及暫時免除部分關稅,美方對中商品稅率將從145%降至30%,中方則從125%降至10%,調降幅度達115%,為期90天。

中美公布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同意互降關稅。圖為美國財長貝森特會後召開記者會。(Reuters)

雙方皆認為此次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並達成多項共識,後續將建立長期磋商機制。但在聯合聲明發布後,特朗普於記者會發言稱,「他們已同意開放中國,全面開放中國。我認為這對中國將是極好的,對我們也是極好的,我認為這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該言論引發美方對台政策是否出現變化的質疑。

台灣方面則立即回應,強調特朗普的發言與台灣無關,美方對台承諾不變,但「統一」一詞仍引起台灣內部與國際社會的疑慮。

2025年5月9日,美國華盛頓,圖為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表講話。(Reuters)

針對這番發言,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在接受台媒ETtoday訪問時指出,「貿易談判本身不涉及很政治化的東西,只會把事件複雜化。除非對方提出過高要求、施加巨大壓力時,中美雙方才有大概率將台灣等問題作為間接表態手段」。

王海良分析,儘管在貿易談判之外,台灣問題備受關注,但事件一碼歸一碼。好不容易中美雙方關係緩和,正在進行技術性談判的當下,台灣問題過於敏感和具有刺激性,確實不適合也沒必要在此時提及。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微博@你好台灣網)

王海良強調,這並不意味著台灣問題不再重要或中方立場有所改變,就事論事,中美針對經貿談判也符合國際談判情勢。

王海良預期,今年下半年如APEC、G20及聯合國等多邊峰會,或可能舉行的中美元首會談,「那時就不會只針對貿易技術問題,而是涉及彼此國家重大核心利益的問題」。

他同時指出,若中美貿易磋商持續順利,雙方下一階段將聚焦於更多戰略性問題,如台灣問題、南海問題、朝鮮半島問題、中印邊界衝突未解問題、俄烏戰爭及俄羅斯武器議題,以及美方高度關注的芬太尼毒品問題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