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完美路上迷失的琪琪》

琪琪今年十四歲,是一個讓人一看就覺得很乖的女孩。她學業成績優異,性格溫和,老師和親戚朋友都對她讚不絕口。然而,在這些光環背後,琪琪的內心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琪琪的父母在她年幼時離婚,之後各自再婚。作為家中的大女兒,琪琪覺得自己必須承擔更多家庭責任,像一個小大人般照顧家人。她總是試圖扮演完美的大姐姐,因此壓抑了自己的情感;同時間親戚朋友的比較更讓她感到壓力倍增,讓她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夠好。她開始相信,只有變得「更完美」,才能重新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李芷宜醫生

十三歲時,琪琪開始嚴格要求自己,不僅在學業上追求卓越,還對自己的外貌產生了極大的不滿。她覺得自己太胖,尤其是肚腩和手臂,總覺得它們不完美。最初她只是少吃幾口飯,但不久後,她開始計算卡路里,甚至咀嚼食物後吐掉,或者用手扣喉催吐。
她的體重急劇下降,從五十公斤跌到三十五公斤,BMI只有13.0。她的身體變得極度虛弱,頭暈、手腳冰冷、血壓和脈搏偏低,甚至一年沒有月經。即使她已瘦骨嶙峋,但站在鏡子前,仍然覺得自己太胖,對身材感到羞恥。
家人因月經問題帶她到婦科診所,婦科醫生即時將她轉介至精神科。琪琪被診斷為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隨即住院接受治療。在醫院的六個月裡,我們的治療團隊密切合作,幫助琪琪走出這場危機。
治療的第一步是恢復琪琪的體重和基本健康狀況。營養師為琪琪設計了一個精細的飲食計劃,逐步增加她的熱量攝取,但又避免增重過快導致的「再餵食症候群」(Refeeding Syndrome)。起初琪琪對進食有強烈的抗拒,甚至試圖偷偷丟掉食物;又偷偷在睡房做深蹲練習,以燃燒卡路里。我們與兒科醫生聯手處理厭食症的併發症;營養師耐心地解釋營養的重要性;護士監察她的行為之餘,亦逐步建立她對食物的信任。
隨著琪琪的身體逐漸穩定,心理治療成為下一階段的核心。臨床心理學家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和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幫助琪琪挑戰自己對「完美」的扭曲想法,她與家人的互動也變得溫暖起來。有一次,媽媽抱住她輕聲說:「你一直是最好的,那不是因為你的成績,而是因為你是我們的琪琪。」 這句話讓琪琪刻骨銘心,也促使她漸漸放下對自己的苛求,明白自己的價值不需要靠「完美」來證明。
我們亦教導她如何平衡生活,設立合理的日常規劃,例如將學習、休息和娛樂分配均勻,讓她明白,生活不應該只有壓力,也需要輕鬆和快樂。琪琪還參加了小組活動,與其他同路人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在這些互動中,她發現自己的掙扎並不是孤單的,並學會了用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
半年過去,琪琪的體重回到健康範圍,身體狀況穩定下來,心態也發生了積極變化。她不再用「完美」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而是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出院前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自己:「你不用再為滿足所有人的期望而辛苦,因為你是值得被愛的。健康和快樂,比任何事都重要。記住,你很好,一直都很好。」
這封信成為她人生的新起點。琪琪不再局限於「大姐姐」的角色,而是學會做回自己,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