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有戰事|賴清德的「團結國家十講」非常危險

賴清德正利用各社團平台在全台做巡迴演講,他聲稱此舉是為了團結「台灣」民眾抵禦「中國」併吞威脅,守護民主台灣成果,捍衛台灣主權。至7月1日,他已經發表了十篇演講中的前四篇,分別為國家、團結、憲政體制和國防。

透過該系列演講的總標題和各子題目的設定,以及其宣揚的目標主題即不難發現,這個系列演講可以說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台獨演講。而進一步分析其已經發表的幾篇演講內容就更可以發現,它比賴清德在去年「5.20」上任演講時拋出的「新兩國論」演說更獨、更具蠱惑性和煽動性。
整體來看,這幾篇演講的危險性在於:第一,他圍繞建立和鞏固台獨認知這個目的,將民進黨的台獨歪理邪說從歷史、文化、法理、政治等層面進行了系統梳理、雜糅,或對歷史斷章取義,或對文化移花接木,或摘取台灣中有利於台中有利於獨一論的片面論性文件。對於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相關歷史、文化,或法律、政治決議的台灣人,尤其是台灣年輕人來說,完全能達到混淆視聽,建立或鞏固台獨認知的效果,對兩岸統一和統一後的治理與國家、民族認同建構貽害無窮。
第二,他以台灣作為主權國家定位,把台灣和中國對立起來,抓取從長毛像到南島語系,到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等每一個可以被台獨操弄的元素,將大陸與台灣從歷史、族群、社會、文化等領域進行全面脫鉤,試圖建立一個完備的台獨理論基礎和法理基礎。
如果說其「5.20」「新兩國論」演說只是拋出了一個概念和粗淺的論述框架,把中國宣稱為「境外敵對勢力」的「反統17條」是在政治和治理層面的落地行動,那麼這個「團結國家十講」就是理論層面的系統歸納與提升,更充分地暴露了賴清德的首席「頑固台獨份子」本色。
第三,在兩岸關係高度緊張,軍事對峙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賴清德在演講中反復強調兩岸互不隸屬,聲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號召2300萬台灣人為民主自由和台灣的繁榮與成就團結起來保衛台灣,已經具有某種程度的政治和思想動員色彩。其在理論邏輯上追求兩岸關係的全新政治定位和「台獨」主張的行為與論述,已經直接觸及和挑戰了《反分裂國家法》底線,使兩岸隨時有衝突開戰的危險。
第四,加劇台灣政治撕裂,毀滅台灣民主政治。賴清德在演講中自己十篇演講的目的是「異中求同」,但實際上除了系統理論化其台獨主張外,對內主要是為了黨同伐異,服務於針對國民黨的大罷免進程,試圖擺脫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少數局面。這一目的在演講中用錘煉鋼鐵過程中去除「渣滓」來形容針對國民黨的大罷免時暴露無遺。
從目前情況看,如果罷免投票得到足夠多支持,至少有20名國民黨立法委員可能會失去席位,然後由通過補選來選出新立法委員接替,從而為民進黨全面掌權鋪平道路。民主是台灣的寶貴政治成果。全體台灣人歷經數十年努力才建立起相對完備的對權力制衡機制。但是賴清德卻試圖通過社會動員「大罷免」方式摧毀在立法院形成的民主成果。台灣文化人楊渡就評論指出,賴清德「扭曲的種族主義,意味著民主的寒夜將至!」
第五,借助網路傳播和國際媒體報導,以及台灣官方和外交層面的主動傳播與在國際上大肆宣揚,賴清德的「團結國家十講」必然會進一步扭曲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及台灣地位的認知,增加中國完成國家統一的國際阻力。事實上,從賴清德發表第三篇演講開始,有不少國際媒體已經開始關注並報導賴清德的台獨論述。待其十篇論述發表完畢,必然會在台灣,在兩岸,在國際政治輿論場卷起更大陰風。
正如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理事田飛龍所言,賴清德為構建系統化的「台獨」論述、推出「賴氏台獨」路線、試圖抓住所謂「世界歷史視窗」實現「台獨」的終極政治目標,將一系列「台獨」論述和行動整合為所謂的「團結國家十講」,全面歪曲兩岸關係的歷史與法理本質,全面追求台灣主權獨立與國際化,全面推動兩岸「大脫鉤」並利用世界體系矛盾追求政治私利,將兩岸關係和台灣發展推向更具衝突性與風險性的邊緣。
賴清德言論的歷史與法理錯謬處處可見。他越是要通過所謂「十講」進行「台獨」理論的系統化,就越是暴露出其學理、道德、政治與文化的無知與反動,就越是更清晰地站到台灣民眾的對立面、站到中華民族的對立面、站到歷史正義的對立面,也站到了國際法和人類和平發展大勢的對立面。對於他通過種種手段加速推動台獨的冒險行為,中國大陸一定不會坐視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