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劣天氣出行難 勢由網約車改寫

惡劣天氣出行難 勢由網約車改寫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受丹娜絲的殘餘雨帶影響,天文台周四(10日)最少兩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並預計周五(11日)天氣情況持續惡劣。教育局提早宣布,所有日校周五將會停課。但對於「打工仔」而言,即使紅雨也依然要如常上班,部分行業、工種甚至在黑雨下仍要狼狽出門。

每當黑色暴雨或懸掛八號風球,巴士和港鐵通常都會相應減少服務,的士成為了市民上下班、來回住所的必然方案。然而在最需要的士的時候,「起錶加500」、「過海實收1000」等說法不絕於耳,明顯有違不可以收取高於咪錶車費的規定。

在一方面,社會當然理解在惡劣天氣下司機要面對更高的交通意外風險,惡劣路況例如水浸也可能導致死火或壞車,而且完成一程的時間遠多於平時。但在另一方面,這也是因為很多司機選擇停工,導致市面上的士供應量大減。少數願意開工的司機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自然有絕對的議價優勢。對於乘客來說,他們要麼在風雨中逐輛的士問價,苦苦等候一個尚算「合理」的開價,要麼就只能望天打卦,無車可乘。

平台數目不設限 促進競爭減抽成

與的士不同的是,網約車向來採取動態定價機制,當平台偵測到需求遠大於供應時,系統會自動、以算法提高價格。提高後的價格又會反過來成為經濟誘因,令閒置的網約車司機上線接單,增加市面上的車輛供應。而且不用上車前議價,乘客在平台可以看到預估總費用,更容易決定出行選擇。在惡劣天氣下,市民應該可以選擇:要麼等待供應極少但價格固定的的士,要麼在一個透明、合法的平台上尋找價格更高的服務。

以往網約車並非一個合法選項,但根據最新消息,政府已經就合法化制定了框架。第一,平台不設數量限制,只設立具備能力、信譽和資金要求的門檻。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開放姿態,能讓任何符合標準的平台進入市場,促進平台之間競爭,長遠有利於壓低平台抽成、提升服務創新,最終惠及乘客和司機。

政府正就網約車框架諮詢立法會議員,預料下周五(18日)在交通事務委員會上討論。(資料圖片)

「不會弄死任何一方」會否延續保護主義?

但在車輛發牌方面,政府的取態卻令人極度憂慮。 據說上限數字未定,當局更無意在現階段公布,只透露一句模稜兩可的「不會弄死任何一方」。這句說話令人憂慮當局考慮的是保護的士行業免受競爭,而非滿足市民的實際需求。如果最終發牌數量連一萬個都不到,所謂「共存」只會淪為「保護」的代名詞。數量太少,一來無法推動的士行業改革,二來牌照的炒賣問題可能持續,三來市民在繁忙時間下將依舊一車難求。可以斷言,整個改革的成敗就懸於這一個未知的上限數字。

至於消息指出,的士司機可以透過其本身牌照駕駛網約車,這有望打破的士車主對司機勞動力的壟斷。如果司機可以「用腳投票」,在租的士和開網約車之間自由選擇,增強他們對車租的議價能力。

在車費定價方面,據說政府也是在「考慮中」。但如果強制網約車高收費,這既不利點對點交通良性競爭,也會剝奪消費者的選擇權。惡劣天氣正是最好的例子,說明網約車動態定價的優勢。反過來說,如果當時市場需求不大,供應過剩,為什麼不能讓網約車壓低定價,給市民一個更便宜的選擇?

過去政府對於的士行業過度保護,長年不增發牌照以維持壟斷局面,結果既令點對點交通未能跟上時代步伐,更令的士牌照淪為金融炒賣工具。在各界支持之下,政府如今終於願意踏出第一步,提出網約車合法化框架。既謂「框架」,亦即具體方案仍然存在變數。當局打算延續對既得利益的維護,抑或以司機和乘客的利益為依歸,提供一個開放、競爭、以服務為本的全新出行生態,社會只能觀望。的士牌照作為利益固化藩籬的冰山一角,倘若政府也缺乏破舊立新的勇氣,市民和中央又如何能相信官員有能力破解香港的深層次結構矛盾?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