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超聲波技師資格成疑 有工作簽證無本港註冊 或有灰色地帶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香港01》發現,現時坊間有私營體檢中心為醫學診斷用途提供的超聲波檢查,操作儀器人士的資格成疑。有人用海外資格申請工作簽證來港,但又無在本港註冊;有人以「健康參考」為名,提供收費檢查。
為何外籍技師以其他工作崗位申請簽證,來港後卻從事需要註冊的「放射技師」?當中審批過程有無問題?究竟本港針對超聲波診斷的法例是不是有灰色地帶?消費者有無因此被誤導?
衞生署和放射技師委員會都無正面回應在港操作超聲波檢查人士的資格。立法會議員兼醫生林哲玄認為,法例已列明為診斷而做的超聲波檢查,屬放射技師及醫生的職責,以保障市民得到高質素服務。現時全港共有2374名註冊診斷類放射技師,林哲玄指,雖然放射技師人手曾一度短缺,但近年需求已回落,沒有供不應求的問題。

《香港01》發現,現時坊間有私營體檢中心為醫學診斷用途提供的超聲波檢查,操作儀器人士在港無註冊成放射技師。(香港01記者攝)
《香港01》發現,現時坊間有私營體檢中心為醫學診斷用途提供的超聲波檢查,操作儀器人士在港無註冊成放射技師。(香港01記者攝)

體檢中心聲稱由「放射技師」做超聲波

當出現健康問題,醫生一般會叫病人做醫學影像檢查,例如X光、超聲波、CT電腦掃描等,協助診斷。《香港01》發現,坊間有私營體檢中心負責超聲波檢查,出報告予醫生繼續跟進的人士資格成疑。

記者數月前曾致電一間體檢中心,查詢超聲波檢查的流程,當時職員指超聲波檢查是由「放射技師」(Radiographer)。記者和一名獲醫生轉介信的人士,預約到體檢中心的旺角分店做超聲波檢查,登記之後有身穿藍色制服、操廣東話的助理,帶人到另一個有門隔住、私隱度更高的空間等候。

涉事體檢中心負責超聲波檢查的人士都不是華人面孔,亦聽不明白廣東話。(香港01記者攝)

外籍非華人操作 聽不明廣東話

超聲波檢查間內有兩名穿綠色制服的職員,她們負責操作機器,進行超聲波檢查。這些「放射技師」都不是華人面孔,她們只留在做超聲波檢查的房間,亦明顯聽不明白廣東話。記者曾到該體檢中心兩次,均由相同人士操作儀器作檢查。

檢查報告列明超聲波影像,分別由叫「JJ」和「TN」的Radiographer(即「放射技師」)拍攝,但無列出她們的全名,簽署報告的放射科醫生在檢查期間從未出現。

報告無放射技師全名 無見過簽名醫生

體檢中心發出的檢查報告列明超聲波影像,分別由叫「JJ」和「TN」的Radiographer(即「放射技師」)拍攝,但無列出她們的全名。簽署報告的是放射科醫生,不過在檢查期間,記者和接受檢查的人士都無見過這名醫生。

在香港從事放射技師,須要向「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註冊,委員會的網站上有列出註冊名單。報告上的放射技師只有姓名縮寫,無列出全名,記者翻查了全份名單,所有註冊人士姓氏和名字的首字母都無「JJ」和「TN」。

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的網站上有列出註冊放射技師名單。(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網站)

警方去年接獲舉報 跟進後暫無人被捕

涉事的體檢中心透過律師回覆指是合法經營,超聲波不涉及輻射,故由其他合資格人士處理。體檢中心以保護員工私隱為由,沒有說明當日負責檢查的人士的資格,及為何報告會指有關人士是放射技師,更質疑記者手上報告的真確性。

涉事的體檢中心去年曾被舉報,警方在2024年分別收到兩宗報案,指該體檢中心僱用無放射技師牌照的外籍人士為客人進行檢查,案件已分別交由旺角警區及中區警區雜項調查隊跟進,暫未有人被捕。

以「超聲波技師」身份申請工作簽證

據了解有人是以「超聲波技師」(Sonographer)的身份取得工作簽證來港工作,並非報告所指的「放射技師」(Radiographer)。

涉事體檢中心有招聘「超聲波技師」和「超聲波放射技師」(Ultrasound Radiographer),招聘廣告指超聲波技師只需持有「美國診斷醫學超聲波註冊處」(ARDMS)的專業資格,無提及是否需要本港資歷註冊。坊間部份體檢中心招聘超聲波技師條件亦一樣,不過香港並沒有超聲波技師的註冊制度。

《輔助醫療業條例》列明放射技師定義,當中包括受訓操作放射診斷、超聲波等設備,以達到進行放射診斷的目的。

香港法例列明放射技師操作超聲波

超聲波雖然不涉輻射,但在香港被劃分為放射科的檢查設備,本港公立醫院的超聲波檢查亦是由放射科負責。

《輔助醫療業條例》列明放射技師定義,當中包括受訓操作放射診斷、超聲波等設備,以達到進行放射診斷的目的,不過條例及相關機構公開的資料,都無說明是否只有放射技師才可以操作超聲波作出醫學診斷。

《香港01》多次追問,但衞生署和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都沒有正面回應,表示不評論個別個案只重申《輔助醫療業條例》中列明放射技師的專業註冊及規管相關的條文。

近日有人在網上指接受了一名超聲波技師檢查,但該人士並非本港註冊放射技師,簽報告的亦不是放射科醫生,報告上的英文細字更指明只用作參考用途,而非醫學診斷。(Threads截圖)

海外資格人士操作只作參考 要醫生報告再加錢

超聲波技師為診斷而做的檢查有無認受性,在近日都鬧出了爭議。有人在網上指因有健康疑慮而到尖沙咀一間醫療服務中心,接受了一名自稱美國、加拿大超聲波技師的人士檢查,並在其建議下加錢買檢查報告。

不過該超聲波技師並非本港註冊放射技師,在報告上簽名的只是普通科醫生,不是放射科醫生,報告上亦有一行細字,用英文指明報告只用作參考用途。

涉事醫療服務中心指,檢查只包括電子版超聲波照片,由醫生簽發的檢查報告需另付500元加購。(香港01記者攝)

中心承認只作輔助用途

記者用顧客身份向涉事醫療服務中心了解過,職員確認檢查只包括電子版超聲波照片,由醫生簽發的檢查報告需另付500元加購。

記者之後表明身份向該中心查詢,中心回覆指其超聲波師的工作範圍僅限於影像掃描輔助,而非進行診斷,又指檢查報告主要用於轉介及健康參考。

立法會醫療衛生界議員兼醫生林哲玄認為,法例早已訂明超聲波診斷是註冊放射技師的工作範圍,如非醫生亦不是註冊放射技師,就不應獨立為病人做超聲波診斷。(林幸泉攝)

林哲玄:超聲波診斷為註冊放射技師工作範圍

在香港持有什麼資格的人士可進行以診斷為目的超聲波檢查?立法會醫療衛生界議員兼醫生林哲玄認為,《輔助醫療業條例》早已訂明超聲波診斷是註冊放射技師的工作範圍,如非醫生亦不是註冊放射技師,就不應該獨立為病人做超聲波檢查,取得臨床數據作醫學診斷。

林哲玄指,檢查牽涉到人體生理結構,從而取得診斷,故須確保操作儀器檢查的人士都有足夠訓練,以保障市民得到高質素服務:「如何確保有足夠訓練,就是我們要有註冊制度。否則是無從去做,你只見到影像,有如你是一部相機,拍了照拍到的是什麼?不知道,你(醫生)看吧。這是沒用的。」

對於有體檢中心由非註冊放射技師操作超聲波檢查,再由從來無出現過的專科醫生簽報告,林哲玄指如檢查有問題,就是簽名的醫生要負全責。即使中心指檢查期間,有醫生在鄰房監察,他認為亦可質疑這種監督是否足夠,但最後仍要由醫務委員會決定醫生是否有違專業。

全港近3000名註冊放射技師 無供不應求

有機構要聘用來自海外的超聲波技師,本港註冊放射技師人手是否不足?

據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的資料,現時全港共有2374名註冊診斷類放射技師,治療類放射技師則有543名。

林哲玄指,過去數年放射技師人手曾短缺,有放射技師離港亦加劇了情況,但香港近年加強了專業訓練,加上部份市民轉往內地及海外檢查,本港對放射技師的需求有下降趨勢,沒有供不應求的問題。

消委會三年接獲204宗投訴

消委會回覆指,未就有關懷疑私營體檢中心職員不具備專業資格的投訴個案作分類統計,不過在2022年至2025年6月,共接獲204宗有關在公立醫院以外機構接受體檢的投訴個案,主要涉及服務質素及銷售手法。消委會指由於臨床的觀察和診斷有助判斷身體狀況有否異常,消費者在挑選體檢計劃時應留意檢查是否由醫生或專業註冊醫護人員進行。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