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守則】你拋垃圾佢哋找數 行山友自發執垃圾:試過執到樽屎

撰文:梁雪怡
出版:更新:

原來以為跟「清徑先鋒」到新娘潭及八仙嶺自然教育徑撿垃圾,也不過是2/5粒星難度的山徑,是「輕輕鬆鬆鄧梓峰」的一天。誰知開始不夠一小時,還在行新娘潭之時,「清徑先鋒」們已要出動攀山繩,隊員不斷叫喊:「小心呀,唔好勉強!」原來愈近馬路、愈易行的路,山徑兩旁的斜坡愈多垃圾。因為有不少欠缺愛護大自然意識的人會到這些可達度高的山徑,吃完喝完用完的東西,眼不見為乾淨,隨手到兩旁去。6小時的清徑收穫是6袋垃圾,當中最「騎呢」垃圾得獎者是:運貨物的鐵車、洗衣粉桶、兩隻鞋底和砂煲,共重18.2分斤。
參加者Bowen說:「用樽屙尿你聽過未?我試過執到個樽,以為係尿啦!倒出來先知裏面係裝屎㗎!(因要減輕下山重量)」同行攝影師有感而發:「一秒都唔使嘅決定,執到佢哋屎咁……」

只是行兩粒星的山徑,義工們已要出動攀山繩。若斜坡太斜,或表面很多樹葉,有可能是「假石地」,踏下去會塌下,他們便不會冒險。(龔嘉盛攝)
+5

「清徑先鋒」成員主要由退休人士組成,逢星期二組隊上山執垃圾,每次活動約有十多人參與,「基本盤」二人成行。發起人李正說:「我們這些喜歡行山的人在享受大自然過程中發現郊野好多垃圾,起初自己是帶細袋裝,但發覺垃圾太多,遠遠不夠,而且沒有持續性。後來又發覺不少有心山友跟自己一樣,邊行邊做清道夫,便希望有組織地定期執垃圾。我們會緊記郊遊既開心又興奮,不會忘記行山要欣賞大自然,現在只是加插了執垃圾一環。」李正於去年年中,自資一萬元左右,買物資如手套、口罩、執垃圾的鉗等,成立「清徑先鋒」,現時有40至50個成員。

「唔需要10,000個like,有5,000個人會將自己嘅垃圾帶走就得!」

Steve(左)的白鬍子留了幾個月,因為以前的學生和家長說想見他留鬍子跑馬拉松,「我5月會剃㗎喇,(鬍鬚)冬暖夏涼嘛!」(龔嘉盛攝)
他將自己的行山杖改裝,在杖的末端加裝了類似燒烤叉的尖物,以便將膠樽、鋁罐拮起來。(龔嘉盛攝)

「清徑先鋒」其實只是一個社交媒體有200多人讚好的組織,然而於3月中旬,一條短片卻引來逾萬人點擊。短片中一名蓄著白鬍子、冬天扮聖誕老人應該份外神似的伯伯挑起5袋垃圾下山,如此正面量爆登的片段,成功引起市民關注在郊野亂拋垃圾的問題。他在早前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我哋唔需要10,000個like,有5,000個人會將自己嘅垃圾帶走就得!」

這天早上見到白鬍子伯伯Steve真身,68歲的他又活潑又倔強。他嫌用鉗夾垃圾不夠方便,遂將自己的行山杖改裝,在杖的末端加裝了類似燒烤叉的尖物,以便將膠樽、鋁罐拮起來。見到斜坡有垃圾,他會大喊:「我來!我來!」
Steve是退休體育老師,熱愛做運動,行山、三項鐵人、馬拉松,全沒因年齡而停下來。他說:「我跑了全馬十多年,未過65歲之前可以4小時跑完,過了65歲就跑5小時,旨在不用『上車』(被車到終點站)。」喜歡運動的人,大多愛自然,Steve希望行山友能愛惜自己的地方:「簡單如一樽水,如此輕便為何不帶走?」

「如果沒有撿走,它就這輩子都在這裏。」

Bowen(左)今天撿起一塊爛鞋底,山友甩掉後沒有撿走「屍骸」,他已對這些垃圾見怪不怪:「「用樽屙尿你聽過未?我試過執到個樽,以為係尿啦!倒出來先知裏面係裝屎㗎!都唔知佢點屙入去,我寧靜佢哋屙落泥回歸大地。」(龔嘉盛攝)

「清徑先鋒」見過不少光怪陸離的垃圾,除了上述的屎樽,又有內褲,亦有藏在石級中的電話簿,最離奇的是在山旮旯,發現藏在盒裏的記事簿,上面的字都濕得化掉,但簿裏還寫著昨日的事情。他們會撿走的,多為膠樽、鋁罐等難以分解的垃圾。若垃圾位於斜坡,便要先以繩索繫於大樹上,再由較大力氣的男士游繩而下。若斜坡太斜,或表面很多樹葉,有可能是「假石地」,踏下去會塌下,他們便不會冒險。Bowen說:「如果沒有撿走,它就這輩子都在這裏,很久很久之後,就分解成有毒物質。」

分解膠樽需時450年,玻璃樽為100萬年,發泡膠盒則需1000年。更甚者,塑膠垃圾於自然環境中根本難以分解,若進入生物體內,無法被消化之餘,更有可能中毒。如未能排出體外,更會阻塞腸道,導致營養不足或飢餓而死。那些在陡峭山坡上,未能被大家撿起的膠樽們,如果我們往後會繼續行上這些山徑的話,大概都會看到它們躺在樹葉、泥地上的身影,又或,風雨過後葬於泥土下。

行山友增加孰好孰壞?

記者背起一個裝有洗衣粉桶的垃圾袋,下山才知道「總值」5公斤!只拿了半小時,已由手痛變成麻痺,最後還是還給Bowen。(龔嘉盛攝)

記者在隨行期間,幫忙背起其中一袋重5公斤的垃圾,這個重量拿上手還好,誰知走下山坡時,又要看路,又要平衡,又要防止垃圾袋被石級磨穿,拿了半小時,已由手痛變成麻痺,最後還是交還給Bowen。落山後,幾位40多50歲的壯丁負責將18.2分斤的垃圾放在最近的垃圾站。

根據漁護署資料,過去10年,每年平均錄得超過1200萬人次遊覽郊野公園。 截至2015至2016年度的行山人數為1330萬,比10前增加100多萬人;而2015至2016年度收集的垃圾為3600頓,比10年前,即2005至2006年度多了400頓。在2014至2015年度,漁護署僅就「亂拋垃圾」作出 109 宗檢控。

「清徑先鋒」成員大多行山行了幾十年,見證山頭垃圾的變化。發起人李正說:「(以他的觀察)以前有好多垃圾蟲,垃圾蟲廣告出了之後,公民意識的確提高了很多,但2003年SARS之後多了人做戶外活動,多了人就多了垃圾啦。」

Bowen皺起眉頭道:「根本是我們的公民意識不足。」

「清徑先鋒」將開設周末清徑小隊,讓上班族可以參與;亦會在4月下旬辦親子清徑活動,讓小朋友從小養成愛護大自然的意識。他們選擇的山徑路程多為10公里以下,大約4至6小時小時可完成,行山初哥一樣可以參加。發起人李正說:「唔參加想自己執都得㗎,但最緊要安全,同埋feel happy (感到快樂)!」他又補充,組織不接受現金捐款,因為沒有人力資源管理財務,但接受物資捐贈。

延伸閱讀:紙巾和果皮能「滋養泥土」?  「可分解」垃圾一樣破生態食物鏈

別以為這裏是森林,其實僅是新娘潭兩旁的草叢。你隨手一拋,膠樽們便會長埋草叢中,又或靠這個六旬伯伯撿起來。(龔嘉盛攝)
又山又水,垃圾雖然消失在你眼前,但不會消失於天地間。它們可能因為風雨,而飄到溪澗,影響河流生態。(龔嘉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