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計劃|團隊成員跨三大專業 法醫人類學家首研戰機感興奮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復仇者計劃」是個跨專業合作工程,為了一段塵封70多年的歷史,動員軍事、測量及考古專家連同義工約200多人參與研究,法醫人類學家李衍蒨(Winsome)便是其中一員,她受邀於計劃中的首席考古學家Michael Rivera,今年中加入團隊,「大家都明白呢件事係幾難得,所以義不容辭say yes」。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Craig Mitchell是個軍事迷,十年前在大潭山野考察時,發現了懷疑是美軍轟炸機的殘骸碎片,為了求證這些金屬碎片是否屬於二戰時期的魚雷轟炸機,他成立了「復仇者計劃」(Project Avenger),廣招不同界別的專家參與協助,今年11月以12日時間,勞師動眾200多人上山搜索及記錄,希望還原空白了的歷史。
李衍蒨形容,多年來的工作都是接觸人骨,這是她首次以戰機為研究對象,「但道理都是一樣」,期望「復仇者計劃」的誕生,日後能將考古普及化,應用在更多社區保育工作上。

「復仇者計劃」是個跨專業合作工程,為了一個塵封80多年的真相,動員軍事、測量及考古專家連同義工約200多人參與研究,法醫人類學家李衍蒨(Winsome,前右二)便是其中一員。(受訪者提供圖片/Ben Marans Photography)

「從來唔知自己嘅專業可以喺呢個範疇貢獻,二戰喎,從來唔知香港發生過呢場意外 」 。法醫人類學家李衍蒨多年來的工作都是接觸人骨,首次以戰機為研究對象,令她既興奮又緊張,「因為我唔熟軍事,加上啲殘骸碎片全部都好重,對體力要求好高」,但她形容在考古技術層面上,研究對象是人骨還是戰機,原來也相類似,故一口答應Michael Rivera的邀請,成為「復仇者計劃」一員。

1945年兩架美軍復仇者轟炸機TBM-1C在大渾上空猛烈撞擊,其後撞向山坡。(受訪者提供圖片)

李衍蒨透露,加入團隊亦來自一份使命感,「香港人對二戰嘅歷史好模糊,親眼目睹1945年港島滿天美軍戰機飛來飛去嘅人,在世嘅已經好少,又點會知道嗰場撞擊,戰機上有5個人死咗?美國官方歷史只係話架美軍復仇者式艦載魚雷轟炸機失咗蹤」,故這次考古計劃中,每一個細節部分,都有機會能填補當年歷史的空白,「Craig聯絡到空難中其中一名死者嘅後人,原來佢哋只知道親人二戰時喺亞洲戰死,今次嘅發現,可以令呢件歷史事件更立體」。這次考察亦令她知道,原來香港在二戰中有過這樣的角色。

法醫人類學家李衍蒨形容,多年來的工作都是接觸人骨,這是她首次以戰機為研究對象。(受訪者提供圖片)

「我哋每朝8點幾就會喺大潭郊野公園做個簡短briefing,行到上山9點半,10點開始做嘢,做到3點半就要開始執嘢走」,李衍蒨形容,冬天日照時間短,那條山路亦非行山人士常用的郊遊路線,上山前亦剛經歷過獅子山及圓規風球,有一定危險,而且項目需向政府申請上山工作,時間有限,12日的山野工作分秒必爭,「但亦因為嗰個位好難搵,所以啲殘骸碎片咁多年都保存得唔錯」。

李衍蒨形容,12日的山野工作分秒必爭,「但亦因為嗰個位好難搵,所以啲殘骸碎片咁多年都保存得唔錯」。(受訪者提供圖片)

任何印有序號的金屬碎片都是重要證據

李衍蒨表示,任何印有序號的金屬碎片都是重要的證據,與駕駛艙有關的任何部件,團隊也盡量運走保存。本身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她,這次因與不少軍事迷合作而「技能解鎖」,「原來美軍嘅機艙,唔同型號都會有特定顏色,例如機身內櫳有綠、啡等銅鐵色,外面係藍色等;復仇者系列有三架機,所以連機門手柄個擺位,以及門嘅形狀,都可以用嚟辨認係咪發生意外嘅呢一架」。李衍蒨笑言,幸好Craig Mitchell的軍事團隊向他們提供一本屬於那架美軍復仇者式艦載魚雷轟炸機的「說明書」,詳細列明該部轟炸機的部件及用途,考古成員才不至於大海撈針。「但我諗依家只係搵返嗰部機嘅30%」。

「復仇者計劃」團隊中,負責考古的專家只有Michael Rivera和李衍蒨二人。(受訪者提供圖片)

盼考古普及化 應用社區保育層面

被問及整個「復仇者計劃」中最吃力的部分,Michael Rivera和李衍蒨不約而同地表示是需要兼顧教學部分,「因為成個考古部分,只有我同Michael負責,其餘200幾位都係義工,對呢架轟炸機有興趣嘅人有好多,但識得考古嘅人好少」。李衍蒨形容,考古工序繁複且緩慢,參與的義工能力參差,年紀最小的只有7歲,「佢係一位港大教授嘅女,因為爸爸都係教考古,所以佢好知自己做緊乜」,同時她慨嘆有些義工因找到越來越多殘骸碎片,容易因一時興奮而忘記考古步驟。 Michael Rivera則表示,是次計劃規模龐大,過程中需要不同界別人士密切溝通,「我18歲開始做考古工作,最大的挑戰不是研究死物或查證歷史,而是與人溝通」,形容這次的合作,他提升了不少溝通技巧。

Michael Rivera(左)提到,「復仇者計劃」可能是本港首次以光學雷達科技(LiDAR)應用在考古工作上,無疑是一個里程碑,日後將有更多機會應用在保育層面上。(受訪者提供圖片)

Michael Rivera提到,「復仇者計劃」可能是本港首次以光學雷達科技(LiDAR)應用在考古工作上,無疑是一個里程碑,日後將有更多機會應用在保育層面上。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賴緯樂亦認為,這項技術未來可廣泛應用在保育上,「唔係我哋閂埋喺象牙塔度做,其實大家都要知,經過基本訓練就會識用」。

宋皇臺站內展出文物是個好開始

李衍蒨對此非常認同,並認為考古有普及化的必要,「呢個計劃證明咗,社區考古保育係可以做到。香港係一個不停建設嘅地方,如果有心以考古技術做文物及文化保育,絕對得,只係需要時間做訓練,令普通市民都對考古有基本能力」,她舉例指,建設宋皇臺站時,將發掘到的文物放在站內展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每個地鐵站都有自己嘅故事,我喺雅典見過有地鐵站係圍住啲古蹟起,地下全部係羅馬時期嘅水管道,建築時用玻璃做面,等大家經過時欣賞到,呢件事係得,只係設計上需要更多溝通」。她建議政府發展西北部時,亦可加入考古保育考慮,「大西北咁多村落,一發展就會搵到好多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