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湯水|濕疹鼻敏感易發作 潤肺防秋燥6貼士首要補水要暖?

撰文:廖青霞
出版:更新:

秋分(9月23日)為廿四節氣中秋天的節氣,剛好是秋季的中間點。秋風涼爽,一般秋分之後的降雨量亦不會高,但是「一場秋雨一場寒」,氣溫隨著秋雨而進一步下降,因此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肚臍和氣管的部分。飲食方面,要養肺潤燥,預防秋燥。

秋分容易引起舊病復發,例如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腸道傳染病及慢性胃炎等。另外,也容易誘發皮膚問題,例如濕疹,所以在飲食上更要注意滋潤,而不能過分進補。

▼秋分養生6招,可按圖瀏覽👇🏻👇🏻👇🏻

+19

養生6大貼士

• 多飲水、多食白色食物

秋分要去「秋燥」,因此首要的是重補水,建議每日可飲用2000毫升暖水。另外,肺為嬌臟,秋天較乾燥,辛味入肺,可少量食用辛辣食物,有助肺氣宣發;切記不可吃太多,否則就會燥熱傷肺,出現反效果。

秋分養生要多飲水、多吃白色食物。(Unsplash/janasabeth)

秋天容易出現咳嗽、少氣懶言、口乾舌燥、喉嚨痛、眼乾澀、耳鳴、皮膚敏感等症狀;因而可選用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等食物滋潤,例如:銀耳、百合、杏仁、梨、淮山、蓮藕、白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另外秋天對應臟腑肺,肺氣代表顏色為白色,進食白色食物有助護肺:

杏仁、百合、淮山、雪耳、沙參、玉竹、雪梨

相關文章:【白露】易皮膚敏感喉乾燥 中醫教潤肺補腎5招煲蓮藕百合3大湯水

• 穴位按摩防鼻炎

踏入秋天,天氣乾燥,鼻敏感(過敏性鼻炎)容易發作,因此,日常可多按鼻子周遭穴位,增強氣血循環,紓緩不適症狀。鄧醫師為大家推介3個防鼻炎穴位:

▼印堂穴知多啲(按圖👇👇👇):

▼迎香穴知多啲(按圖👇👇👇):

▼上星穴知多啲(按圖👇👇👇):

• 注意保暖

秋分天氣逐漸轉涼,是氣管敏感、腹瀉好發季節,因此,應「不打赤膊、不穿無袖」,尤其肚臍及氣管位置不要著涼。

鄧醫師提醒,辦公室或商場冷氣大,一熱一冷容易受涼,亦容易誘發鼻敏感及氣管敏感。建議可隨身帶備手帕,抹走頭頸部的汗;亦可帶備披肩或外套,保護肩頸。

• 多搽潤膚膏

秋燥容易引起皮膚敏感、濕疹及牛皮癬等問題。日常要注重皮膚保濕,可多搽潤膚膏,以免出現龜裂的情況,或令皮膚問題惡化。

秋燥容易引起皮膚敏感、濕疹及牛皮癬等問題,可多搽潤膚膏。(Unsplash/clarephotolover)

而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例如沙參、玉竹、麥冬、石斛、雪梨、蜜糖等,有助紓緩和皮膚相關症狀。

• 保持情緒舒暢

從中醫角度來看,五志(即怒、喜、思、悲、恐)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繫。秋天對應肺,而肺在「五志」在於悲;秋分時節,氣溫下降,因此更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的問題。建議可做運動,例如登山、慢跑、散步、瑜伽、太極等。

除了練習「動功」外,鄧醫師指,大家亦可配合「靜功」,例如靜觀,或冥想,有助保持心境平和。動靜結合,身心俱得到滋養。

• 秋分不宜過分進補

因為進補的食物都相較燥熱,秋天適宜使用較滋潤的食物,以免令患者變得太過熱氣,容易出現生暗瘡、舌痛、生痱滋、便秘、口乾、喉嚨痛等問題,引起反效果。

鄧醫師為大家推介了3款湯水食療:

花旗參麥冬茶(按圖👇👇👇):

海底椰川貝百合湯(按圖👇👇👇):

+2

銀耳雪梨百合糖水(按圖👇👇👇):

+3

相關文章:【白露】易皮膚敏感喉乾燥 中醫教潤肺補腎5招煲蓮藕百合3大湯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