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Lake談美國外交・一|宣稱自由民主卻總是支持獨裁?

David Lake談美國外交・一|宣稱自由民主卻總是支持獨裁?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進入特朗普(Donald Trump)第二任期,全球對於美國的「秀肌肉」有了更深認識:在拉美,美國圍繞巴拿馬運河的干涉介入始終不斷;在俄烏戰場,停火談判雖然進展有限,美國卻已成功迫使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議;在關稅領域,「解放日」衝擊波雖對各國影響不同、也一度回撤,卻還是促使不少國家展開對美談判,例如越南就通過各式讓步,將關稅從46%降到20%。往復之間,美國的霸權能量即便不如以往,卻也顯然沒有徹底消亡,美國影響力的邊界與操作,也依舊是各方關注的重點話題。

5月20日,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台灣韌性社會研究中心合作主辦「全球政治經濟大師講座」,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亦參與協辦,邀請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特聘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大衛·雷克(David A. Lake),以「無政府狀態、層級秩序、國際關係的權力」(Anarchy, Hierarchy and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為題,講述美國如何對全球施加影響力。

雷克既是美國政治學會暨國際研究學會前會長、國際政治經濟學會創辦人暨主席,也在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上發表大量經典著作,包括《國際關係中的層級秩序》(Hier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間接統治:美國國際層級秩序的成形》(Indirect Rule: The Making of US International Hierarchy),更是美國大學通用政治學教科書《世界政治:利益、互動與制度》(World Politics: Interests, Interactions, Institutions)的共同作者。國際政治經濟學會也設有「大衛·A·雷克獎」(David A. Lake Award),頒發給每年年會上的最佳論文,以表彰雷克對於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貢獻。

圍繞演講,《香港01》推出系列報道五篇,本篇為第一篇,聚焦美國如何推進間接統治、建立層級秩序。

5月20日,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舉辦「全球政治經濟大師講座」,邀請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特聘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大衛·雷克(David A. Lake),以「無政府狀態、層級秩序、國際關係的權力」為題,講述美國如何對全球施加影響力。(劉燕婷攝)

美國與「阿拉伯之春」前後的埃及

雷克開宗明義表示,這場演講主要聚焦國際強權(international power)以及由此產生的國際層級秩序(international hierarchies),包括層級秩序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機制是什麼?美國如何施加影響力?又如何為其他國家制定規則?

「而至少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這是通過一種我稱作『間接統治』(indirect rule)的機制來進行。」雷克指出,任何研究過帝國或帝國史的人都知道,間接統治是非常常見的機制,美國的作法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大小帝國都曾以各種方式進行間接統治。

雷克首先以埃及為例,表示埃及從1970年代起,便被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層級秩序,例如薩達特(Anwar Sadat)領導下的過渡時期,美國就提供大規模軍事與經濟援助,支持了埃及轉型;之後的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時期,埃及也在很大程度上遵守美國政策,雖說兩國的經濟改革立場有所分歧,但在安全議題上,穆巴拉克還是嚴格遵從美國路線。

可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爆發後,穆巴拉克政權被街頭的大規模示威包圍,「而美國發現示威活動主要由更年輕、更親西方的埃及世代領導,於是決定在民主化上碰碰運氣,便反常地不再支持穆巴拉克,要他辭職下台。」之後埃及經歷包括修憲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最後卻是由美國不樂見的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候選人贏得總統大選,也就是穆爾西(Mohamed Morsi)。

圖為埃及總統穆巴拉克2018年12月26日在埃及開羅一法庭上庭作證。他就該國前總統穆爾西2011年的越獄案作供。(Reuters)

雷克指出,美埃兩國於是進入一段微妙互動期:美方、更準確的說是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定調,穆爾西正在走一條「不是美國偏好的路」,接著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帶領埃及軍方再度政變。這種發展讓美國有些頭痛,因為根據美國法律,政府應該對任何政變上台的政權切斷一切形式的外國援助,「但奧巴馬政府搔頭說,這不是政變,而是復辟(restoration),其實就是承認了塞西政權,並也很快重啟20億美元的對埃軍事援助。」

雷克表示,這段過程當中相對奇怪的,是美國曾在某個時刻認為,即便反對派比在位幾十年的軍政府更反美,「民主化」也是可以接受的選項。「但美埃關係就是間接統治的案例之一,也許是一個稍微有些極端的案例。」

雷克強調,間接統治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已經存在千年的統治機制,當下美國也是用這種方法,在全球建立層級秩序。

圖為2024年10月23日,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出席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Reuters)

間接統治的兩種形式

雷克接著說明,間接統治的核心,就是「主導國」(dominant country)、意即美國,與「從屬國內部盟友」(local ally in the subordinate country)之間的聯盟,且後者的政策偏好與從屬國內部的其他群體相比,更接近美國偏好。

雷克指出,美國就是通過支持這些地方群體,促成「從屬國內部盟友」上台掌權,而只要他們上台,該國就會採取與美國偏好相對一致的政策。當然,這些美國盟友同時也能制定自己偏好的政策,但這些政策本身,也比從屬國中任何其他群體的立場,更接近美國偏好,這就是「間接統治」的本質。

雷克表示,《間接統治:美國國際層級秩序的成形》大約在一年多前出版,書中採用分析性敘事(analytical narratives)和案例研究(case studies),聚焦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美國與中美洲關係、20世紀中葉的美國與歐洲關係,以及大約始於1979年的美國與中東關係。

「如前所述,這種機制並不局限於美國,但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對象就是美國」,雷克認為,間接統治理論也有助理解美國外交的一大問題:為什麼我們這麼常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Why do we so often end up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美國總統特朗普到訪沙特阿拉伯,簽署總額高達6000億美元的戰略經濟夥伴協議。(路透社)

「美國常說自己支持民主和人權,我相信發言本身是真誠的,但從結果來看,美國其實經常支持獨裁者上台」,雷克指出,美國總是出現這種政策矛盾:一方面支持民主,一方面卻又經常實際支援自己至少在原則上聲稱要反對的政權,「不過了解層級秩序與間接統治的機制後,就能理解這些選擇的背後考量。」

雷克首先說明,當盟友集團(allied group,其偏好與美國偏好最一致的集團)的規模較小時,間接統治就必須以專制方式進行,「如果美國希望自己偏好的集團繼續掌權、但他們又無法在民主選舉中勝出,美國的援助實際上就是幫助自己偏好的盟友集團鎮壓社會。」

雷克指出,當美國這麼做,該國政權就會是專制型態,層級秩序也將受到廣泛反對,反美情緒(anti-Americanism)則會大量湧現,因為美國選擇支持正在鎮壓其他社會成員的政權。而這反映了美國與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關係,以及美國與當代阿拉伯、中東國家的關係。

但雷克接著說明,間接統治還有另一種形式,那就是當盟友集團的規模相對較大,在社會中佔據多數或接近多數時,間接統治就可以與民主存共。「美國會幫助保守黨派上台,有時是給予援助、有時是操縱選舉,總之該黨能以選舉程序取得政權,這就與民主制度非常契合。」

雷克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層級秩序就能被廣泛接受,也就是各國自願服從領導、層級秩序也彷彿消失,「當然一切只是表面看起來自願,實際上,這還是因為美國支持與自己關係更緊密的盟友所導致,而這也正是二戰後美國與歐洲的關係狀態。」

2025年5月15日,阿聯酋阿布達比,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左)與阿聯酋穆罕默德(Sheikh Mohamed bin Zayed Al Nahyan,右)舉行會面。(X@MohamedBinZayed)

層級秩序的兩個分析

雷克接著深入探討層級秩序,表示文獻一般假設國際體係是無政府狀態,也就是不存在比民族國家更高的權威,但這其實是一種悖論,「國際體系確實是無政府狀態,不存在比國家更高的全球權威,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所有國家之間的關係都是無政府狀態,關係有時也會體現層級秩序的特徵。」

雷克表示,自己在2009年出版的《國際關係中的層級秩序》一書中,提出兩個重點分析,第一個就是重新構想「權威」(authority)的概念,而這正是層級秩序的基礎。

「根據標準定義,權威是指一個行為者有權下達命令、做出決定並強制他人服從。」不過雷克指出,西方政治學者、尤其是政治科學家,往往都聚焦權威的形式法律概念(formal legal conception),在這個概念中,個人、政黨、統治者的權力,來自合法職位的賦予。

「當然,有人可能會想到特朗普,但從他選上總統那刻起,他就承擔了總統的權力、可以進行決策。而當前人們主要爭論的,是應不應該限縮總統的決策空間,但歸根結柢,他的權力就來自這個職位。」

2025年4月2日,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宮玫瑰園就「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問題發表講話。(Reuters)

雷克接著說明,正因從法律概念出發,所以人們一般認為,國際關係中因為不存在比國家更高的權威,所以這個體系必然是無政府狀態。這種說法或許適用國內政治、制度完善的政體,但深入研究權威的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其實曾經提出傳統、宗教等權威形式,換句話說,權威可以有許多來源,不會僅限於法律。

雷克表示,因此自己在2009年《國際關係中的層級秩序》所提出的第一個重點分析,就是將權威重新構想為國家間的協議或契約(a bargain or a contract between the units),其中主導國會向從屬國提供某些服務,而從屬國也將反過來承認主導國的權威,且通常會遵循主導國的統治。「這是一種基於各方協議、採用關係與契約視角的權威觀。」

而第二個重點分析則涉及主權的本質。雷克指出,在國際關係中,人們通常假設主權的單一性(unitary):國家擁有主權,也就是對其人民和領土擁有最終權威。「但這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設、一種有關權力所在位置的陳述,近年的國際關係學界與我都遵循新觀點:主權的實踐絕非單一,而是在不同國家間通過協商進行分割。」

雷克以聯邦政治體系為例,指出中央政府確實擁有某些權威,但聯邦體系內的州、省或其他下屬單位也擁有某些權威。而用這種視角觀察國際體系就能發現,層級秩序其實會隨主導國對從屬國施加的權力範圍,而產生各種變化。

例如密克羅尼西亞就放棄了實質控制各地領事代表機構的權力,該國確實在聯合國擁有代表席次,但美國根據密克羅尼西亞憲法,可以負責密克羅尼西亞在世界各地的所有外交活動;其他還包括美元化(dollarized)現象,例如美國的貨幣政策就是厄瓜多爾的貨幣政策,後者實質上放棄了對於貨幣政策的主權。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這套運作其實就是由不斷增加的『政策切片』(slices of policy)所構成的連續體(continuum)」,雷克指出,隨著這些「政策切片」由從屬國轉移到主導國,所謂的層級秩序也因此成形;而層級秩序的擴張也就意味著,主導國對於政策的控制權有所擴大。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