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拜會|中美關係戰略性對抗下的階段性緩和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4日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進行了疫情以來的首次面對面會晤。兩人不戴口罩,微笑握手,3個多小時長時間會談,雙方團隊均對此持積極態度。

會晤後,白宮透露,兩國領導人歡迎正在進行的就解決美中雙邊關係具體問題作出的努力,鼓勵通過這些現有機制,包括通過聯合工作小組的方式取得進一步的進展。中國外長王毅公開披兩國元首同意繼續保持經常性聯繫,同時責成兩國外交安全團隊持續開展戰略溝通,跟進他們討論的重大問題,落實他們達成的共識。無論是氛圍上還是內容上,會晤都給人一種中美關係已觸底反彈的印象,一掃美國眾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的陰霾。

成果是有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問題是這樣的和諧氛圍能夠維持多久?

習拜會:2022年11月14日,習近平與拜登在印尼峇裏島會面(AP)

共和黨執掌眾議院之後,美國眾議長訪台的戲碼還會不會出現呢?中美之間的危機還會不會重演?中方通稿中拜登的承諾不只有「四不一無意」。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也無意尋求同中國「脱鈎」,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可以稱之為五不四無意。

這樣的承諾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以往各個外交場合,美方都零零散散提到過,這次是總體的表達。正如以往聽其言觀其行一樣,中方重視拜登的說法,但是對美國圍堵中國的戒備沒有一絲放鬆。

佩洛西今年8月訪問台灣之後,中方當時公布了八項制裁措施包括暫停氣候合作、暫停禁毒合作、暫停打擊跨國犯罪、暫停移民遣返等,這其中最關鍵的是取消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取消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取消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此次會晤披露的一些共識是開展氣候、公共衛生、農業和糧食安全等對話。但是兩軍之間的合作並沒有完全恢復。

美國總統拜登11月14日在會晤結束後舉行記者會。 (AP)

儘管拜登的陪同人員中,除了兩名內閣部長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兩名國務院工作人員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Nicolas Burns),還有四名國安會成員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人坎貝爾(Kurt Campbell)、國安會中國部負責任羅森博格(Laura Rosenberger)和國安會中國部工作人員杜如松(Rush Doshi)。這樣的人員配備和中方並不對等。

中方人員有中辦主任丁薛祥,外長王毅,發改委主任何立峰,這些是國家主席出訪的慣例陪同人員。其餘還有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和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長鄭立樵。這些均為外交人員。

美方人員構成中外交、經濟、國安均有,並且國安的人員比例很高。而中方的陪同人員以外交為主。這或許意味着中方並不認為此次會晤是兩國探討軍事安全合作的恰當時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習拜會後將盡快訪華。(AP)

習近平系統闡述了台灣問題由來以及中方原則立場,雖然習拜會後,拜登在記者會上明確說不認為中國有緊迫攻台打算。但是中方統一的進程實質上加快了。中共二十大報告打贏局部戰爭的表述以及中共軍委人事偏向作戰的安排,都已經很明確地指明瞭用兵台海。拜登的話更大意義上是為了展現取得成果的外交話術。會晤之後白宮也必然不會單純認為台海危機已經消除。

更為重要的是經貿一直被認為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而就在習拜會前夕,美國政府近期推出了對中國史上最嚴厲的半導體晶片技術和設備出口禁令。經濟科技對抗已經正式落實。和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只會玩殺傷力較小的貿易戰相比,拜登政府的對華圍堵措施更具有威懾力。

中美關係的對抗性是戰略性和長期性的。關係緩和是策略性和階段性的。務實的領導者總是會適時展開對話緩和關係,避免持續對抗走入歧途。總體來說,此次習拜會是理性管控雙邊關係的重要一步。此次會晤是領導人試圖從政治外交層面為兩國關係擘畫藍圖,但至於未來能否在軍事和經濟等核心支撐兩國關係的樑柱構建上取得突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