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蟹魷魚可降膽固醇!中醫揭1原因防心血管病 2部位不宜吃

撰文:中天新聞網
出版:更新:

大口吃海鮮同時還是要注意,飽和脂肪酸以動物性脂肪為大宗,而植物性和海鮮類則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適量食用甚至可減少壞的低密度膽固醇,吃海鮮時要記得避開頭部、內臟。

台灣中醫師王大元在Facebook分享,相較於牛、豬、羊肉,海鮮油脂量少,為優質蛋白質來源,除了雞胸肉和豆腐外,其為減肥的替代食材。此外,海鮮含有微量營養素,如鐵、鋅、硒、碘、鈣、磷、維他命A、維他命D等,以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DHA和EPA),有益智力發育和肌肉生長。

16種魚營養分析(按圖👇👇👇)

+13

相關文章:海鮮冷知識|吃魚有益腦部發育?營養師揭4個好處分析16種魚營養

不少人以為海鮮膽固醇很高。對此,王大元解釋,事實上人體合成的膽固醇多寡,與「升膽固醇指數(CSI)」有關,當指數愈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程度也愈高,其計算方式為「0.05X膽固醇(毫克)+1.01X飽和脂肪酸(公克)」。

王大元進一步說明,飽和脂肪酸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而非不飽和脂肪酸。前者以動物性脂肪為大宗,如豬油、牛油等,植物性和海鮮類(蝦油、魚油)則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適量服用可降低壞的低密度膽固醇(LDL),因此像是魚貝蝦蟹或墨魚魷魚等,雖然看起來膽固醇高,但其飽和脂肪偏低、CSI值也較低,「能夠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相關文章:【揀魷魚貼士】魷魚墨魚分不清?日本專家教眼睛明亮唔係最新鮮!👇👇👇

+6

即便海鮮飽和脂肪酸較低,但吃太多恐誘發過敏。王大元補充,中醫將這些容易造成過敏反應之物質稱為「發物」,像是螃蟹、蝦子等甲殼類,尤其不新鮮時含有高組織胺成分,一旦吃下肚,濃度高到來不及代謝而進入血液中,循環至身體各處,就會造成皮膚搔癢等過敏症狀。

相關文章:蝦冷知識|冷凍過蝦頭蝦尾變黑唔食得?營養師解原因附白灼蝦秘訣👇👇👇

+2

此外,他也提醒,攝取過多糖類、醃漬食品、加工肉品、堅果類、朱古力或人工添加物,也容易導致人體慢性發炎,建議淺嚐即可。

延伸閱讀:

瘦身也有黃金時間!研究揭在「關鍵30分鐘」散步就能輕鬆減脂

【本文獲「中天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