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飲食多吃肥甘厚味易生濕氣!遵守三少四多原則祛除體內濕氣

撰文:健康2.0
出版:更新:

濕氣有如潛伏在人們體內的「間諜」,靜悄悄地埋伏在體內,等待合適的時機向人體發起進攻。體內濕氣多怎麼辦?哪些穴位有助祛除體內濕氣?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主任醫師翟煦、中國中醫科學院主治醫師王柳青一次告訴你「祛除體內濕氣」的方法。

「三少四多」原則祛除體內濕氣(按圖看清👇👇👇)

+18

體內濕氣難纏!時間久了會變成「濕病」

中醫有一種說法:「千寒易除,一濕難祛。濕性黏著,如油入面。」作為六淫邪氣之一,濕氣性重濁,屬陰,其性黏膩、停滯、彌漫,侵入時多隱緩而難以察覺,更難以祛除,可導致多種病變。

致病的「六淫邪氣」中的「六淫」分別是風、寒、暑、濕、燥、火,其中,濕氣是比較難調治的。因為濕邪致病普遍,臨床發病隱匿,診斷易疏漏,首先是因為濕氣具有纏綿反覆的特性;其次,現代人物質生活充實豐富,飲食上吃了較多肥甘厚味的食物,多會內生濕氣。如果體質偏虛,比如肺、脾氣不足的人,體內就會發生濕氣的停聚。一旦發病,若失治誤治,則助濕更盛,導致濕病久治難癒,久而久之,就成了疑難雜症。

「三少四多」原則學起來!有助祛除體內濕氣

在濕氣尚未對身體全面進攻之前,做到健康祛濕和有效祛濕是必要的,要想健康祛濕,就要謹記「三少四多」原則:

少飲酒

酒有助濕邪的作用,不僅如此,酒精會損害肝臟,造成酒精肝、脂肪肝等,不僅會傷害血管,也可能會導致血管堵塞;同樣地,更會助長濕氣,進而引起各種疾病。所以,對於酒,小飲怡情即可,千萬不要過度飲用。

少貪涼

一些寒性或涼性的食物,會導致體內的陽氣不足,加重體內的濕氣積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夏季,一定要注意少貪涼。盡量少吃雪條、少喝冰飲料、避免沖冷水澡等,因為這些都會刺激腸胃,引起脾胃不和,導致體內濕氣加重。

如何判別是否濕邪上身?(按圖看清👇👇👇)

+3

相關文章:濕邪|濕氣重易致關節痛、濕疹!中醫揭7警號2狀況恐濕邪上身

少吃重口味的食物

重口味的食物都不易消化,比如過鹹、過甜或油膩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加重腸胃負擔,引起腸胃功能紊亂,進而影響水分及營養物質的代謝。一旦水分代謝出現問題,體內的濕氣就難以排出,濕氣便會加重。所以,想要維護腸胃健康,就要少吃或不吃重口味的食物。

多運動

平時缺少運動鍛鍊的人,容易被濕氣侵入,長期如此,脾就容易受到濕氣的侵害,進而引發各種病症。因此,我們平時最好要保持適度的運動,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讓身體器官運作起來,加速氣血流動,幫助體內水液代謝,促進濕氣排出體外。

多食用祛濕的食物或藥茶

人體內濕氣重,大多與脾胃受損、脾胃功能弱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常吃「養脾胃」的食物,達到調養脾胃和祛濕的效果,常見的具有祛濕效果的食物有蓮藕、蘿蔔、茭白筍等;具有祛濕效果的藥材則有茯苓、荷葉、決明子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上述藥材單吃的效果都不太明顯,最好再加入其他排濕利尿的中藥搭配,方能達到生發陽氣、調養脾胃和消水腫的效果。

相關文章:濕氣重|濕邪體質最易中Omicron? 中醫推8大袪濕食物仲可以減肥👇👇👇

+4

睡前多泡腳

晚上睡覺之前,最好先準備好溫熱的水,泡一下雙腳。時間無須太長,半小時即可。如果希望祛濕效果更好,還可以另外放入食鹽、花椒、生薑、艾葉等。泡腳的好處很多,不僅能夠緩解全身的疲勞,還有助於調節體內血液循環。而且,維持每天晚上用溫熱的水泡腳,有利於體內生發陽氣,對體內多餘濕氣的排出有相當大的助益。

多按揉委中穴

很多人都知道,膀胱經是體內祛濕排毒的重要通道。膀胱經通過委中穴,經常按揉委中穴,能夠幫助身體排毒、祛濕。委中穴位於兩腿的膝蓋後側、膝窩的正中央處。

延伸閲讀:

皮膚癌/體內毒熱釀成外疾 4種體質辨證論治 中藥茶飲、穴位按摩助調理

【本文獲「健康2.0」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