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以色列戰爭 | 美國不介入代表不願幫台灣?美學者:無法類比

以色列與伊朗近期爆發衝突,引發全球關注美國是否會加入以色列對伊朗的軍事行動。部分輿論認為,若美國選擇不介入,可能向中國大陸傳遞美國不願防衛台灣的訊息。然而,美國多位專家學者近日強調,每場衝突背景不同,伊朗情勢無法與台灣直接類比,美國對台承諾應從更廣泛脈絡觀察。
以色列為阻止伊朗核武與導彈計劃,於6月13日對伊朗發動先制打擊,雙方交戰持續至今。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6月20日表示,將在兩周內決定是否對伊朗採取行動。《華爾街日報》17日社論警告,若美國不協助盟友以色列消除伊朗核威脅,可能讓北京誤判美國對台灣的防衛意願。
對此,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向中央社表示,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美國的可信度已受質疑,如今伊朗局勢再添疑慮。但她強調,「伊朗不是中國,以色列也不是台灣」,美國是否加入以色列行動,不應視為衡量美國對台防衛意願的指標。
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布魯金斯研究所學者卜睿哲(Richard Bush)也指出,每場衝突的背景與起因不同,美國介入的決策過程至關重要。他認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傾向以「不動武的脅迫行動」對台施壓,維持台灣民眾的恐懼感,而非直接訴諸武力。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鄭哲軒(John Dotson)同樣質疑美國不介入伊朗衝突會削弱對台承諾的說法。他建議從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對歐亞盟友的承諾、美軍在太平洋的部署,以及美國在亞太的外交參與等更廣泛角度評估。鄭哲軒表示,北京正密切觀察這些動態,以判斷美國對盟友的承諾程度。
與此同時,北京近期加大對台軍事壓力。台灣軍方統計,6月19日解放軍出動50架軍機,其中46架次逾越海峽中線,進入北部、西南及東部空域,並有6艘軍艦在台海周邊活動;20日再偵測24架次軍機,其中15架次越過中線。鄭哲軒分析,此波軍事行動與美國國會代表團近日訪台有關,尤其是「國會台灣連線」共同主席貝拉(Ami Bera)率團於6月16日至18日訪台,並會晤總統賴清德與副總統蕭美琴。北京常在美國議員訪台後以軍事行動回應,並逐漸將此類行動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