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權覆核案・多圖】漏寫「無屋住才可建」 文件揭港英官遺禍

撰文:冼博勵
出版:更新:

《香港01》翻查資料,回歸前港督會同行政局為了使新界鄉郊有長遠及全面規劃,批准實施丁屋政策,並以備忘錄的方式,向下傳達一些必須執行的事項。不過,執行的港英官員,最終遺留「無屋住才可建」的條文,令申請資格變得寬鬆。
1980年,民政署曾發現「漏招」,建議盡快為丁屋政策「執漏」,並指出若不處理,勢必禍延至1997年。結果,港英官員繼續陽奉陰違,丁屋政策禍延至今。

1972年時任新界民政署長黎敦義(前排左三)在立法會宣布實施丁屋政策。圖為70年代他到訪屯門鄉事委員會的合照,他身旁為當時屯門鄉事委員會主席劉皇發(前排左四)。(經民聯網站)

1972年11月29日,時任新界民政署長的黎敦義於立法局宣布劃時代的丁屋政策時,當時的文稿已表明這只是臨時措施(interim measures)。文件指出,當年新界只有7%是屬於永久結構的房屋,其餘93%統統是老舊村屋、臨時房屋及非法搭建物,衛生及居住環境差劣。

丁屋政策屬臨時恩恤措施

為了使新界鄉郊有長遠及全面規劃,黎敦義認為有需要批准原居民興建丁屋。最終,這項「臨時措施」實施接近半世紀 。換言之,港英政府制訂丁屋政策,主要是希望新界鄉郊得到全面的規劃,並讓原居民獲得「體面」的居所,所以文件反映批准原居民建丁屋的政策原意只是臨時的恩恤措施。

港英政府制訂丁屋政策,主要是希望新界鄉郊得到全面的規劃,並讓原居民獲得「體面」的居所。(資源片段/香港歷史博物館)

1980年民政署才發現漏寫

根據近年解封文件顯示,1972年11月,行政局批准的備忘錄指出申建丁屋的必須條件是「無屋住才可起丁屋」(not adequately housed)。

不過,執行官員卻沒有執行這項指令,令新界原居民男丁皆可申請建丁屋。1980年民政署內部報告指出,該署發現寫漏了該項條款,並指出丁屋政策實施數年,已出現嚴重濫用問題,建議政府盡快為丁屋政策「補漏」,否則勢必禍延至1997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新界鄉議局出書指出,於1978年8月17日,與新界政務司達成一致意見,丁屋政策的精神並不包括「住所不敷應用才可申建」這一項。不過,記者翻查1978年當天政府與鄉議局的聯合新聞公告,只表示會貫徹1972年政府批准丁屋政策精神,並沒有提及政府同意刪除「住所不敷應用才可申建」。

1972年11月14日(即政府宣布丁屋政策前一個月),當時行政局開會議決,並向下傳達5頁備忘錄。圖為首頁。(資料文件/鄉議局)
1972年行政局備忘錄第5頁顯示,港督會同行政局決定原居民男丁「無屋住才可起丁屋」(not adequately housed)。不過,當時官員卻沒有執行。(資料文件/鄉議局)

圖解丁權爭議來龍去脈 請按下圖↓↓

+2

解密文件一次睇清  請按下圖↓↓↓​

+2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