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如箭在弦 美國無視現實政治種下的果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烏克蘭的緊張局勢惡化,截至周五(21日)在和俄羅斯接壤的邊境不但已經有上十萬名俄羅斯士兵部署。總統普京雖表明他無意侵略烏克蘭,但已對北約和烏克蘭列明兩項要求,包括要求北約停止進一步向東歐擴張,以及北約需作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永不接納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國等。惟美國表明有關要求不能接受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剛結束本周於烏克蘭的訪問後,旋即已啟程前往瑞士日內瓦,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會面,商討解決目前困境的辦法。

面對烏克蘭今日被俄羅斯兵臨城下的局面,美國總統拜登已多次警告「俄羅斯將付上沉重代價」,並預示將聯同他的盟友以史無前例的經濟制裁措施應付烏克蘭局勢的變化,但是這場烏俄之間的軍事衝突彷彿已經是如箭在弦。參考早前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的經驗,我們本身就不難預料烏克蘭局勢往後的發展,然而我們或許更加要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今日烏克蘭處於當前進退兩難的局面?而事件是否完全不可能避免?

烏克蘭:圖為12月23日,烏克蘭軍人在頓涅茨克參加軍事演習。(AP)

民主擴張又一次失敗經驗

事實上,誠如很多國際關係學者所分析,假如美國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天真地相信自己的軍事實力可以無遠弗屆,或許今日這場危機就根本不會出現。而今日導致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兵戎相見,其爭議其實亦正正緣於美國在冷戰結束後一廂情願的北約東擴外交主張,期望以集體安全的協議在東歐逐漸鞏固和擴張美國所推崇的自由、民主、市場。

這些東擴政策無疑在一開始是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在1999年至2004年間,不少東歐的新興民主國家便陸續加入了這個美國陣營,其中先後在加入了北約的國家不但包括東歐的波蘭,還有毗鄰俄羅斯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美國因而「集體安全」之便,其影響力一直擴展到俄羅斯邊垂。然而,隨着時任美國總統小布殊在2008年的布加勒斯特峰會(Bucharest Summit)進一步提名了中亞國家格魯吉亞和與俄羅斯接壤的烏克蘭加入北約,終於觸動了莫斯科的神經。而及後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俄羅斯入侵格魯吉亞就更成為了今日烏俄之間,甚至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前哨戰。

俄烏局勢:圖為2021年12月14日,俄軍在俄羅斯南部克拉斯諾達爾地區參與演習。(AP)

無可否認,美國的北約東擴政策無疑給予了不少毗鄰俄羅斯的新興國家重要的安全屏障和保證,但同時這項政策亦正是美國高估了自身軍事實力、低估了俄羅斯的一大憑證。把北約的集體安全協定擴大到俄羅斯的門前,本身就是期望依賴自身的軍事實力震懾俄羅斯,保障其他國家在地區內的安全,同時擴大自身在地區的實力。然而,關鍵正正是在於美國的軍事力量非但無力震懾俄國,美國根本從一開始就無意押上與俄羅斯全面衝突的風險,甚至從去年年底拜登便一再強調不會考慮派兵烏克蘭,表明只會和北約的盟友考慮經濟制裁的措施,結果就造成了今日烏克蘭要面對上萬名俄羅斯士兵陳兵邊境,隨時長驅直進烏克蘭的首都基輔。說到底,今日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又是美國另一次民主擴張的失敗經驗。

國際關係離不開地緣和現實政治

尤甚的是,這場烏俄之間的悲劇除了本身可以避免外,事件背後更是反映美國精英階層一段長時間錯判國際形勢,甚至以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資本主義、法治以至自由市場都可以隨意通過其軍事外交實力對外輸出,而無視地緣政治的因素。特別是,當各種的愛國者導彈等武器裝備都可以被安插在自己的國門時,莫斯科本身就不可能不作出強烈的回應,正如冷戰期間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建立了親蘇政權,美國亦義不容辭支援了當地反政府游擊隊長達十年的時間,直至其威脅解除。這亦正正說明美國今日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進退失據,因而導致今日的困局。

俄烏局勢:美國務卿布林肯(圖中)2022年1月20日抵達瑞士日內瓦。他將出席美英法德四方會談。(AP)

說穿了,國際關係始終不能離開地緣政治的考慮,亦不能失去對現實政治的認識。因此,今日解決困局的不二之法,既是美國不能不承認烏克蘭是屬於俄國勢力的範圍,而即使烏克蘭極希望加入美國一方的北約,但位處於強鄰的身旁,亦始終要接受莫斯科在某些事情上的影響力,這亦是為對於現實政治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