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示各採樣方法 袁國勇:全民檢測一定有用 不要再辯論效益問題

撰文:陳倩婷 黃金棋 李恩慈
出版:更新:

全民檢測「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推行至今(3日)第三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聯同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在下午約4時半左右,到皇仁書院的檢測中心視察環境,親身示範鼻咽、鼻腔、咽喉拭子採樣和深喉唾液採樣的分別。
袁國勇早前曾稱,已錯過全民檢測的最佳時機,他今日受訪時稱,勿因找出的確診數目低而覺得檢測無用,又相信冬天必然再有新一波疫情,現時需做好檢測的準備。
截至今日中午,累計近85萬市民預約參與全民檢測,12.8萬個已檢測的樣本當中,有6個樣本呈陽性,當中包括4宗復陽個案。

▼袁國勇教授 用不同方法為自己採樣連環圖▼

+10

政府抗疫專家、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下午到皇仁書院的檢測中心視察。

採樣站措施安全、合規格

袁國勇指皇仁採樣站較小,但所做的措施安全且合規格。他提到市民排隊的時間不長,即使較人多時、由排隊到完成採樣亦可在一個小時內完成,等候期間亦有1.5米距離。採樣期間除口罩的時間約一分多鐘,袁認為完全並非問題,雖有人感不適但無聽聞有人嘔,過程安全,亦有註冊醫護在場,場內的風扇、冷氣開盡,通風相當足夠。

他續指,撩喉嚨時有部份人「心跳會慢一慢」,有人或會覺得頭暈,但一般會叫人採樣後再坐一會,無任何不適才着其離開。

▼全民檢測計劃展開 市民及官員參與情況▼

+12

市民參與全民檢測意欲或下降 但不代表無用

當被問及在疫情放緩下,政府繼續規模龐大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是否勞民傷財?袁國勇教授回應時承認,大規模檢測在確診數達高峰時最有用,現時市民參與的意欲或下降,但他認為不要太著重計劃能找到幾多個確診個案,「不要認為數目低而覺得(全民檢測)沒用,點都有用的。大家不要再辯論效益問題了。」

他又自言未有參與全民檢測,因不時需到高風險場所視察,隔五至七日已需做病毒檢測,「成袋都係報告,無謂浪費資源」。

林正財則透露,若檢測為期7日不足夠,再延長7日是理想及應該的,政府會再視乎市民反應作決定。他稱個人期望不止80萬人會登記檢測,有信心陸續會有市民繼續登記。

袁國勇深信冬天必然再有大爆發

對於幾近肯定冬天一定再出現大爆發,袁國勇認為今次全民檢測是一個很好的演練,為即將再爆發的疫情再作準備,而全港18區的門診應加強檢測,讓市民到診所不論求診與否,均可取樣本瓶做檢測,即使有大爆發,規模相信會較第三波小。

他同時建議市民自己紀錄每日行蹤,曾出入的餐廳處所,所乘搭汽車的車牌等,以幫助當局追蹤隱形傳播鏈。

▼9月4日起放寬措施 部份處所仍關閉▼ 

+19

難放寬酒吧及K房

政府正逐步放寬防疫措施,被問及其他處所如酒吧和卡拉OK何時才可放寬,袁國勇教授坦言真的較困難,料需待本港「無乜病例」才可行。因為上述兩個處所的人們,都是長時間除掉口罩說話。「你都知道,在蘭桂坊等地的酒吧,環境很嘈雜,說話要好大聲。」而唱歌時更會令空氣微粒大大增加,認為現時放寬這裏處所限制並不明智,希望業界能夠明白。

至於其他措施,袁國勇重提第一、二及三波疫情均與輸入個案有關,邊境防疫需滴水不漏,否則隱形患者「入咗嚟一定有人漏網」。

▼袁國勇示範並比較四種檢測採樣方式優劣▼

+3

鼻咽樣本敏感度最高 但風險較高

袁國勇又解釋現有的各種取樣方式,他指病毒微粒若經空氣入鼻,會在鼻咽內留下,於病毒載量最高時在鼻咽最深處取樣,可驗到病毒;若病毒從口入就會留在咽喉位置,故鼻咽拭子會被視為最好的樣本,排名第二就是咽喉拭子,敏感度是鼻咽的70%,不過鼻咽拭子會令人不適,目前全民檢測的取樣方式是鼻腔加上咽喉,相信敏感度與取鼻咽樣本差不多。

袁國勇即場示範取鼻腔及鼻咽樣本的差別,以及取咽喉樣本的做法。取鼻腔樣本的只需將拭子伸入約2厘米,而鼻咽拭子則需深入多厘米,會引致不適,取咽喉樣本亦可能會引致噁心,採樣的醫護有一定程度風險,需穿好防護裝備。

至於早前較廣泛在高風險群組應用的深喉唾液樣本測試,他稱好處是不須他人協助採樣,但有人未必懂得吐出深喉唾液。他續指,本港自二、三月起已用深喉唾液測試,疫情一直控制得很好,認為第三波疫情與採樣方式無關。

▼全民檢測計劃展開 市民及官員參與情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