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半年經濟逆勢增5.3% 實現「再通脹」成下半年復蘇關鍵

中國上半年經濟逆勢增5.3% 實現「再通脹」成下半年復蘇關鍵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在中美貿易戰陰影籠罩下,中國第二季經濟增長5.2%,增速略超市場預期。儘管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5.3%,但面對國內需求疲軟和全球貿易風險加劇,經濟師普遍預計中國下半年經濟動能將顯著放緩,加大北京出台新一輪刺激政策的壓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最新經濟數據,今年第二季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增速較首季5.4%有所放緩,但略高於《路透社》和《彭博社》預測的5.1%。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發布會上形容,上半年中國經濟是「迎難而上、穩中向好」。

具體來看,中國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6.8%,增速較5月上升1個百分點,優於經濟師預測的5.6%。然而,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同比增長4.8%,增速較5月放緩1.6個百分點,反映消費勢頭放緩幅度超出市場預期。

中國汽車出口大幅成長,主要受惠於新能源汽車。

《彭博社》分析,飲料、菸酒及化妝品等消費品6月銷售同比下滑,餐飲服務增速也明顯放緩,拖累整體消費表現。儘管如此,在政府補貼政策帶動下,家電、通訊設備和傢俱的銷售依然保持強勁增長。

消費是促進中國GDP增長的主動力,官方表示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2%。

法興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師林紫瓊認為,儘管中國GDP增速超出預期,但經濟基本面並不樂觀。目前呈現出「供給強、內需弱」的格局,出口的韌性也難以長期維持。

華僑銀行亞洲研究與策略主管謝棟銘向《聯合早報》指出,出口與貿易是拉動中國上半年GDP的核心因素。進入下半年,除了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帶來極大不確定性之外,若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關稅問題遲遲未能解決,將進一步加劇全球貿易放緩,並對中國經濟形成間接衝擊。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宣布徵收「對等關稅」以來,已與英國、中國和越南分別達成形式各異的框架協議。當前,美國向歐盟、加拿大等貿易伙伴施壓,爭取在8月1日新關稅生效前達成協議。中美之間則處於90天的暫時停戰期,該期限將於8月12日結束,雙方尚未達成新關稅稅率。

5月13日,中美公布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同意互降關稅。圖為美國財長貝森特會後召開記者會。(Reuters)

荷蘭國際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研判,雖然中美關稅稅率回到4月高峰的可能性不大,但進一步升級的風險仍不能排除。「這一不確定性很可能持續抑制企業投資,削弱整體市場信心。」

新公布的官方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增速低於首五個月的3.7%,其中,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分別同比增長4.6%和7.5%,但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1.2%,凸顯樓市持續萎縮。

謝棟銘注意到,房地產復蘇勢頭再次減弱,已對中國經濟構成拖累。房地產市場與通脹走勢密切相關,而當前物價持續低迷,若這一趨勢延續,可能形成負反饋機制——消費者預期價格還會下降,進而推遲消費行為。因此,如何實現有效「再通脹」將成為政策關鍵。

在回應下半年經濟前景時,盛來運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儘管外部環境還有不少的不確定性,內部結構調整的壓力較大,但上半年GDP增長已經達到5.3%,為完成預期目標打下了紮實基礎。

按照慣例,中共將在7月下旬召開政治局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有分析指出,由於出口動能減弱、物價持續下跌以及消費者信心仍然低迷,中國經濟下半年將面臨更大下行壓力,全年實現官方設定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存在一定挑戰。

儘管北京已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和消費補貼力度,並實施貨幣寬鬆政策,但《路透社》引述一些分析人士觀點,如果經濟增速出現明顯回落,中國政府或將進一步加大財政支出。另有觀察人士認為,上半年的經濟表現讓決策層有了更多緩衝空間,官方會如何解讀當前經濟狀況,將是月底政治局會議的主要看點。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