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課框敲定 倡用AI做開放性題目評測 批改須老師人工把關

初中科學課框敲定 倡用AI做開放性題目評測 批改須老師人工把關
撰文:吳焜曜
出版:更新:

教育局今日(9日)公布中一至中三科學課程框架,提出運用數字教育工具和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包括以AI做「開放性科學題目」評測、協助閱讀科學文獻。文件提醒,教師運用AI輔助教學時,「應保持與真實科學實驗之間的平衡」,以AI協助批改作業及試卷後,教師最終須「人工審核」把關,以確保評核質量及學術誠信。新課框於今年9月試推行,27/28學年起由中一級逐年推行。

教育局今日(9日)公布中一至中三科學課程框架。(資料圖片)
教育局今日(9日)公布中一至中三科學課程框架。(資料圖片)

根據新公布的中一至中三科學課程框架,共有82頁,涵蓋兩個章節,包括概論、課程結構及組織,另包括13個課程單元的詳細概述、學生學習範圍及建議的學與教活動。

教育局去年12月底,就初步課框諮詢學界,比對兩份文件,13個課程單元不變,當中新增提及運用數字教育工具及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教育局建議,教師能透過AI技術輔助,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個性化學習平台及學習分析工具,設計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活動和評估,而AI亦能協助教師分析學生表現、識別學習難點。

(資料圖片)

倡用AI做開放性題目評測 批改須老師人工把關

新框架在人工智能教育工具方面,建議教師運用Gen AI於科學文獻閲讀活動、運用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於適性化科學學習(Adaptive science education)、以AI工具建構,修訂及評鑑預測模型 、運用影像辨識技術於尋找規律、以及運用AI進行開放性科學題目評測。

框架提到,教師運用AI輔助教學時,「應保持與真實科學實驗之間的平衡」,教師需對運用AI的適切性作出專業判斷,以確保學生有足夠機會動手做實驗,以及真實的課堂內外體驗。

另外,框架亦要求教師在運用AI輔助設計教學材料時,需清楚標示內容由Gen AI產生,並避免內容用於違反學術誠信的用途。同時,如運用AI批改作業及試卷,最後教師應人工把關,以確保評核質量及學術誠信,並培養學生成為道德和負責人的AI使用者。

教育局:AI可自動識別核心觀念,快速篩選罕見答案

框架提到,運用AI做「開放性科學題目評測」,能支援教師更高效處理學生回應,以提升開放性評測的可行性。教師可運用AI自動識別學生答案中的核心觀念與推理步驟、根據評分準則提供初步評級及具體回饋,並協助教師從大量學生答案中快速篩選罕見的答案。不過,教育局指教師需審核AI輔助批改的結果,並根據課堂情景作出判斷。

教育局指出,「開放性科學題目」可激發學生創意思維與科學推理能力,並舉出課堂活動例子,如設計「分類」活動,把蝙蝠、海豚、鯊魚和鷹分為兩個類別,並運用科學概念說明理由。

在例子中,學生共提出七個答案,並可分作三個類別(包括環境因素、實驗過程因素和器材因素),而第5個答案:「實驗的位置」則屬於罕見答案。(教育局文件)

教師亦可制定「實驗為本的開放型問題」,當局以情景題為例子,如「某學生讓一把1米長的尺子掉下,而另一位同學則接住尺子並計算掉落距離」,然後要求學生「盡你所能,寫出進行實驗時需要保持不變的的所有因素。」在指定評分標準時,可從答案的「數量」、「類別的數目」和「罕見性」製作評分表。

教育局建議教師可以開啟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並將科學實驗工作紙及評分準則提供給機械人,然後輸入指令,並檢視生成的答案是否合理。在收集學生作業後,掃描並提供給AI進行批改。不過,教育局強調,教師要確保AI輔助批改的最終結果由人工審核。

教育局舉例教老師如何運用AI進行題目評估。(教育局文件截圖)

下學年試行新課框 27/28學年正式推

教育局指,學校可於25/26及26/27學年試行新課程,27/28學年起由中一級逐年推行。另外,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初中科學科會推出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先導計劃,每間參與計劃的學校會獲得一筆10萬元津貼,以作為人工智能培訓課程的經費,於25/26學年起在50間學校試行兩年,預料於27/28學年起全面推行。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