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香港隱世古蹟建築 「被遺忘」前能為歷史留紀錄?︱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隨著時代變遷,「發展」恍惚成為硬道理,輾過了不少香港歷史建築,一磚一瓦無聲無息地灰飛煙滅。香港不少歷史建築保留英國殖民地時代的西方建築風格,獨特的建築盛載了時代的痕跡,如今我們的城市記憶還殘留多少。關注文化保育的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職講師陳天權撰寫了《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一書,介紹隱藏城市中的法定古蹟及評級建築,書中亦介紹了不少並未列入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滄海遺珠,以留下一點屬於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文:筆從心︱原題:《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發展不是硬道理

已清拆的皇后碼頭。(資料圖片)

若要理解香港歷史建築,就要從保育政策說起。古蹟辦曾於1996年至2000年進行全港歷史建築調查,名單上有8,803幢建築,再從當中挑選了1,444幢交由專家小組研究及評級。評級分為三級,當中一級歷史建築屬具有特別重要價值,必須盡可能予以保存,但這並不代表不能拆除,如天星皇后碼頭和何東花園先後於2008年及2013年拆除。只有被納入「香港法定古蹟」這些極具價值歷史的建築才會受到法例保護,這並不屬於三級評級之內。陳天權指自天星、皇后碼頭清拆事件,更多年輕一代關注歷史建築保育,亦迫使政府作出回應,制定相關的文物保育政策。

主教山配水庫(資料圖片)

主教山配水庫的反抗

香港過往的文物保育工作均是上而下,由古蹟辦提出評級再交由古物諮詢委員會確定,最後由康文署或民間團體活化。城市發展與保育一直有不少衝突和矛盾,要保留還是要拆除?這些歷史建築如同政府、發展商、市民等多方的角力場。建構出這個城市的,並不是一幢幢冰冷的石屎大廈,而是見證了時代的「集體回憶」,或許我們會為了失去天星碼頭而感到灰心,但不代表每次均要沉默應對。有不少歷史建築正因為民間發聲才得以保留,包括最近期百年歷史的主教山配水庫,事件亦令古蹟辦將五座戰前配水庫一併納入名單之中。

陳天權言《時代見證》一書希望大眾能夠注視一些「被遺忘」的建築。本書圖文並茂,並分為五個章節,包括<消失中的「城中村」>,在牛池灣、茶果嶺被收回重建公屋之前紀錄了最後一刻; <鄉村中的古蹟>重現隱藏於鶴咀半島的軍事設施;<殖民時代的特色建築>展示了加多利山包浩斯建築群、皇家空軍基地等富殖民色彩的建築。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達德學院謝絕參觀

不得不提書中第四章節的<民國軍人府第>,有些古蹟因為私人業權而謝絕參觀,以致古蹟荒廢,達德學院便是一例,陳天權亦分享了他嘗試申請入內拍攝的故事。國共內戰下,不少文人南下到香港避難,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周恩來指示廣東區委在港成立一所全日制文科學校,「達德學院」便於1946年成立。港英政府怕學院成為中共在港的基地而殺校,學院僅營運了兩年多便被迫關閉。至1990年代,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接手校址,並打算將其重建發展。政府本欲保育建築群的馬禮遜樓,卻不能與教會達成共識,最終只能引用《古物及古蹟條例》,首次未經業權人同意而直接將建築物納入法定古蹟。雖然如此,教會卻從來沒有開放這地方,沒有舉辦任何活動或是接待其他團體。陳天權為寫此書,曾向教會申請進入建築物拍攝,卻遭教會拒絕,不少大學也沒法進入古蹟研究。能夠欣賞建築的唯一角度,只能夠坐輕鐵時遠觀,陳天權盼政府能夠再與團體磋商相關開放安排,以免這些建築被人遺忘。

達德現在重門深鎖。(鍾偉德攝)

香港始終是一個多元的社會,百花齊放才能建構更精彩的未來。香港開埠之後基督教新舊教傳入,加上政治原因,不少宗教人士由中國內地南下,香港儼然成為一個避風港,包含了各種宗教,少數族裔的宗教也不例外。陳天權特意增加<多元宗教文化>作為終章,介絡各種宗教的建築,包括拜火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獨特的宗教歷史建築。

香港城市發展與歷史建築保育之間,一直有不少衝突及矛盾,但陳天權卻對於香港現時保育進展樂觀。他指不少人開始對香港這地方產生了興趣,更多人着手撰寫有關本土歷史的文章,介紹各種被遺忘的歷史建築,彌補了政府在保育建築方面的不足,合眾人之力慢慢將香港以往的歷史砌成一幅完整的圖畫。以物通情,這道理又有多少人理解?

【延伸閱讀:香港詩人璇筠散文集《珍真集》 疫下以真誠回看人生百態︱開卷樂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