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回收│明年垃圾徵費配套未足 廚餘機7.5%公屋戶受惠被批龜速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廚餘回收系列三之三:垃圾徵費在即配套未就位】為配合明年下半年實施的垃圾徵費,政府推出公共屋邨廚餘收集試驗計劃,短期目標是在2023/24年度將計劃擴展至共100座公共屋邨樓宇,涉及約15萬居民。這個數目相對於全港有超過200萬公屋住戶而言,意味僅7.5%人口受惠。
本港要到2024年才有足夠設施每日接收600公噸廚餘,有環團認為,現有設施處理量有限,估計當局擔心大規模在屋邨推展,超出可承載量,故以「龜速」進度向民居收集。不過,堆填區內四分三廚餘來自家居,環團建議設立地區回收小型設施,用黑水虻在地處理家居廚餘,容許回收業百花齊放。

廚餘回收系列報道:

+1

環保署回覆指,會適時審視廚餘收集試驗計劃的運作模式、居民的參與率和廚餘收集量等,盡快制定一套切實可行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可持續方案,妥善收集家居廚餘,並會與房屋署及房屋協會商討進一步擴展公屋廚餘收集計劃的安排。

2023年推垃圾徵費 惟翌年處理量才增至600公噸

2014年時任環境局發表《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以2011年(3,584公噸)為基礎,訂下最遲2022年把棄置於堆填區的廚餘減少四成、至每日約2,160公噸的目標。不過,2020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顯示,廚餘每日棄置量僅跌至3,255公噸,即僅減少近一成,家居廚餘人均每日棄置0.33公斤,回收率只有4.4%。

環保署於2018年七月啟用位於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目標每日處理200公噸廚餘。環保署回覆指,現時平均每日處理量約140公噸,即仍有三成空間可接收。該署預計,位於北區沙嶺的O.PARK2將於2024年投入運作,屆時每日可處理多300公噸廚餘,連同大埔及沙田污水處理廠透過「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技術處理,處理量增至600公噸。

至於日後會否興建更多廚餘廠,環保署指O.PARK3的顧問研究已完成,會就有關研究建議及現時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的結果,以及技術可行性、工程所需時間及費用等因素,綜合考慮和選擇符合本港實情、具成本效益的廚餘處理設施發展模式,以達致在2030年代中具備約1,500公噸廚餘處理能力的長遠目標。

學者倡徵費兩年內按市民反應決定須否O.PARK3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認為,垃圾徵費設18個月準備期,倘試行初期市民已積極回收,五年後回收量增至1,000公噸已算是「做得好不錯」,政府同時要審視首兩年形勢,評估需否發力加快設施興建。他稱,政府計劃在大埔污水處理廠興建「有機廢物預處理中心」,每日可處理約500公噸廚餘,令整體處理量增至1,100公噸,估計要達至每日1,500公噸的處理量,再加入一個污水處理廠已足夠,未必需要興建O.PARK3。

環團建議設黑水虻地區處理設施 助收集家居廚餘

環團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表示,以往多靠屋苑自行申請撥款收集廚餘,項目「好零散」,亦不設回收目標,隨著明年政府將推行垃圾按量收費,可透過先導計劃鼓勵回收,但估計礙於現有設施處理量有限,擔心大規模在屋邨推展,超出可承載量,故在民居收集「頗龜速」。

▼黑水虻的成長周期▼

+4

他指出,不少地區已透過黑水虻處理廚餘,認為政府可考慮委託承辦商,設立地區回收小型設施,例如「綠在區區」利用專門養殖來吃廚餘的黑水虻,以小規模即場處理民居收集的廚餘,節省長途跋涉送往O.PARK1的碳排放,回收業亦可以百花齊放。他認為,須由政府主導,配合垃圾徵費及宣傳教育,否則單靠硬件配套無助推高回收率。

環團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估計,礙於現有設施處理量有限,擔心大規模在屋邨推展,超出可承載量,故在民居收集「頗龜速」。(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