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ny Depp與Amber Heard官司後:不能漠視的家暴與性別問題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荷里活影星尊尼特普(Johnny Depp,強尼戴普)與前妻安芭赫德(Amber Heard)離婚後互控誹謗的官司,經過六周審訊後上周三(6月1日)終有判決。雖然兩方都各被裁定誹謗罪名成立,但尊尼特普所獲賠的金額遠高於安芭赫德,男方一如外界所料勝出官司。但這件名人夫婦家暴誹謗案,由曝光到裁決都成為全球民眾的討論對象,對社會的影響亦不能漠視。

「六年後,法庭(陪審團)還我清白,我由衷致謝。」尊尼說。五男二女陪審團一致裁定安芭赫德2018年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對前夫尊尼特普作出不實指控,須賠償1,500萬美元;而安芭赫德反起訴尊尼特普的三宗官司之中,只有其中一項誹謗罪成,只獲賠200萬美元,遠低於她所索償的一億美元。安芭表示計劃上訴。

是次官司輿論之大,除了基於兩位作為荷里活一線影星的名氣、啜核的情節,還有因今次審訊有網上直播,讓審訊細節都一一盡現於大眾眼前。而過程中引發的「網絡審判」也成為明顯現象,大眾都在網上發表意見、表態或是分析案情。TikTok上帶有「#JusticeforJohnnyDepp」(#還尊尼特普一個公道)標籤的視頻,觀看次數竟多達188億次,「#JusticeforAmberHeard」(#還安芭赫德一個公道)標籤的視頻,觀看次數只有6,820萬次,;「#AmberHeardIsAPsychopath」(#安芭赫德是個精神病患)、「#Amber Turd」(#安芭大便)等Twitter標籤也持續高居頂流。

安芭赫特在法庭作證時的激動表情,成為網民討論及改圖對象。(AP)

此場官司的導火線——在《華盛頓郵報》題為「我站出來向性暴力說不:正視我們的文化憤怒,這需要改變」(I spoke up against sexual violence — and faced our culture’s wrath. That has to change.)的觀點文章,安芭赫德沒有點名指摘尊尼特普,但自稱是「代表家暴受害者的公眾人物」,並自稱曾遭受性暴力,自己親眼見證到機構如何保護一些施虐的男性,在#MeToo運動揭示了這種權力如何在各類機構中發揮作用。

這文章一出,安芭赫德旋即獲得社會一面倒的同情和支持,包括一眾MeToo支持者。在2020年,二人在英國的誹謗官司,尊尼特普控告《太陽報》在報道中稱他為「打老婆的人」(wifebeater),法官最後裁定,尊尼特普在二人婚姻關係之中,反覆襲擊安芭「基本上是真確的」,判尊尼敗訴。

迷因、機械人帖文、直播審訊下的網絡審判

但隨着誹謗案在美國維珍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縣(Fairfax)法庭開審,加上審訊過程全球直播,讓更多兩人婚姻期間的細節曝光,不少安芭的證詞及指控都被尊尼一方所提出的證據所推翻,輿論反倒向支持尊尼特普。恥笑及羞辱安芭的各類貼文、影片及迷因,展示其醜態及失控表現。不論極右的厭女者、自由派、女權份子,還是尊尼的狂熱粉絲都連成一線聲討安芭,當中不乏惡意、失實的批評。而且這些貼文及改圖不少都是嬉笑怒罵,只求歡樂,不問實情。

更令人驚訝的是,社交媒體上有一定比例的貼文為「機械人帖文」(bot post),並非來自真人帳號。研究網絡假資訊的以色列公司Cyabra追蹤了有關尊尼與安芭官司數星期,形容結果令人咋舌,竟然有近11%有關這場審訊的討論是由假帳戶帶動,而一般而言這比例只有3至5%,而11%如此高的比例,只有一場大選才能比得上。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在支持尊尼的機械人帖文之中,最多人轉發的一則竟然多達近二萬次,轉發的多為一些男權主義者及極右份子,志在透過抺黑安芭去打擊一些對抗施暴者的婦女。

安芭赫德展示的家暴傷勢照片,被揭發曾經修圖。(美聯社)

美國新媒體Vice報道,右翼政治評論員Ben Shapiro的保守派媒體Daily Wire花費近50,000美元在Facebook及Instagram落廣告,內容大多數都是詆毁安芭。無可否認,審訊背後不少人或團體都在利用這單官司帶風向,攻擊MeToo、女性主義或左派人士。部份安芭及MeToo的支持者則認為這是一場「數字時代的獵巫」,裁決把MeToo運動過去數年的成果都推翻。

儘管隨着案件審結,似乎真相及答案已獲揭終。網絡狂熱、真假狂喧縱是令人看得眼花繚亂:同情安芭或支持尊尼的,不同派別人士打着的旗號各不一樣,但核心離不開的應是兩大問題——如何讓MeToo運動更好地走下去?社會如何更好地保護家暴受害者?

大眾欲為「真正」受害者貼標籤

家暴問題之所以難被揭發,難以啟齒,本身就是關在家門裏的事情,受害者不分男女,既可以涉及肢體上的暴力、性暴力,乃至精神暴力。我們不應把家暴問題與女權主義劃上等號,此案提醒我們的正是,不論男女,權力階級也可成為家暴受害人。

在美國,每年遭受「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的女性估計達660萬人,而或者更令人驚訝的是,遭受IPV的男性亦有580萬。社會通常直觀地把家暴聯想到是女性一方受虐。但這並非全然,因為IPV的案例中其實不少為雙向暴力(bidirectional violence)。這種暴力關係亦非只限於異性戀伴侶。

尊尼特普離開法庭時,在車內向支持者揮手。(AP)

雙向的家暴

然而,在英美兩宗訴說的庭上證據均顯示,尊尼與安芭在婚姻期間均曾暴力相向,而且只有明確證據指向女方施暴,安芭卻拿不出實質證據指出男方曾施以暴力或性暴力。在觀看網絡審訊的過程中,許多人會傾向尋找「誰對誰錯」,欲為「真正的」受害者或施虐者貼標籤。

的確,部份IPV案例都是單向性質的(unidirectional),意指其中一方向伴侶施以暴力,不過,在尊尼與安芭的官司中,證據顯示雙方在關係裏都曾向對方施暴。在2012年一項有關家暴的統計調查發現,大約五分之三的IPV案例中都屬雙向施暴的性質。下一個問題就是,就算是雙向施暴的性質,是否存在一方主動施暴、一方自衛還擊的情況。然而,在此單官司之中,未有足夠證據證明通常是哪方「主動」或「自衛」之下發生暴力,因此未能判斷。

尊尼與安芭的誹謗官司直播,令此案在全球備受注目,引發巨大輿論。(AP)

儘管安芭很可能的確在關係中曾受暴力對待,在現實或網絡上都受到嚴重攻擊,甚至死亡恐嚇,在庭內泣不成聲,在網絡上卻換不到大眾的同情。而且在網絡的迴音牆裏,人們都傾向忽略細節與真實證據,加深對當事人的歧見。

由於安芭在《華郵》的文章以MeToo運動之名控訴,也使MeToo運動成為部分人(極右、男性主義者)的攻擊目標。這顯然是危險的,性侵或是家暴的受害婦女或因害怕被報復、反告而選擇沉默。不可否認,一些擁有社會地位及財力的男性更具有資源以誹謗提告,變相讓受害者噤聲。因此,MeToo運動不可無疾而終,社會更應正視或同情的,是被忽視的性侵受害者、暴力受害者、家暴受害者,不應因此單一案件,以有色眼鏡看待MeToo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