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朗父母給兒子的信——奧運金牌是你from a boy to a man的歷程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導讀】成長是一本回望才能讀懂的小說。
縱橫交錯的人事物,微妙地層層推演,在歡欣、失落、悸動、心痛間,時間已令你成為強大的人。
成長之番外篇,是張家朗父母的話。
2021年7月26日之後,張爸爸沒再接受任何訪問。「阿朗」奪金後一星期,他每天忙到凌晨4、5點才能安枕,之後再應酬了好幾個月,待熱潮真正冷卻下來,終可與太太靜靜沉澱:我們這個家,經歷了什麼?
媽媽說:「奧運時,所有人都讚他淡定、有大將之風。為什麼大家會用這些形容詞?在我的回憶裏,我找不到這個阿朗。」張爸媽開始在不同的角落把拼圖逐塊逐塊拾回來。一面寫入香港大歷史的奧運金牌,對於張家,是兒子from a boy to a man的歷程。
歷程裏,父母明知要放手讓兒子飛翔,但到真正放手,依然會無奈自己幫不了阿朗、會在意聽到阿朗說「你都唔明」、會質疑當日讓阿朗做運動員是否明智、會掙扎應否一再勸說阿朗跟隨自己的「正確決定」。
奧運金牌這個人生高度,親如家人也不可能百分百理解,如何旁觀阿朗的人生,繼而何時參與、怎樣參與,是張爸媽每天努力學習的事。很喜歡張媽媽一句,「做父母,行到邊步、學到嗰度」,孩子的反應就是父母的成績表,一句說話、一個表情,我們都為父母打分數——那個分數叫「相信」,你信我的決定,我信你信我。
張家朗在之前的訪問說過,「『見到』和『體驗』是兩回事」,我們永遠體驗不了爸爸媽媽走過的路,然而爸爸媽媽最需要的,其實是聆聽。
爸媽有心底話,但爸媽總是不說,難得這次開口了。我整理訪問資料後,以第一身方式撰文,這是一封爸媽給阿朗的信,也是為人子女的我們,對聆聽父母的一次學習。

專訪|張家朗給我們的信念 Don't Lose Your Way是劍擊更是人生(2022)

記張家朗與好友們的這一夜 生命裏,你想留住哪個誰?|成長之番外篇(2022)

【張家朗專訪】「放膽去走自己的路,爸爸媽媽可以畢業啦!到哪一天,原來大家都不及格,我們再一起重讀吧。」(鄭子峰攝)

朗:

去年夏天,人人都在談論9:14。那六劍,的確令我們感覺你長大了,不是因為你擊敗俄羅斯入4強,是你甚少這般冷靜。你從小打劍「燥底」,打得不順就嬲爆爆,大落後更通常輸了九成九。但當日你出奇地冷靜,判若兩人,那一刻爸爸知道,你真的大個仔。

決賽之後,我們的電話響個不停,一直忙、一直忙,完全沒空看賽後訪問。不少朋友讚你說話淡定、有大將之風,我們心想:「淡定?點解會用咁嘅形容詞形容我個仔?」在媽媽的回憶裏,完全找不到這樣的你!後來翻看片段,嗯,換轉我是奧運冠軍,大概已經開心到飛起、語無倫次,但你那種淡定……不要說欣賞吧,但你那一晚的表現,的確幾高分。

【張家朗專訪】奧運金牌,是from a boy to a man的歷程。(高詩琦攝)

你全職打劍之後,經常出外比賽集訓,即使身在香港也住體院,我們聚少離多,原來你很多改變我們都沒能察覺。奧運前那段低潮,我們很想跟你談談,但你沒對我們明言,爸爸媽媽都做過後生仔女,明白的,「篤爆」了你只會更加守口如瓶,我們相信,你想講的自然會講。

當時見到你差不多場場都輸,世界排名跌出前16,三年來浮浮沉沉,找不到方向,我們可說是面對雙重壓力。說對你的成績沒期望,肯定是騙人,總沒有父母不擔心孩子的前途吧?但更多的是無奈,我們解決不了你的難題,卻見你在死胡同打轉,那句「今屆去唔到咪下屆囉」,不只安慰你,更安慰自己;有時爸爸甚至質疑自己,當日讓你做全職運動員,我有沒有做錯決定?

有一次我們用打籃球的理論鼓勵你,說面對比自己高大的對手都要敢於起手進攻,你回話「劍擊唔係咁,你都唔明」,我們明白你意思的,就不再煩你。一家人吃飯,見得短短幾個鐘,而且你知道的,媽媽是你由細到大的「娛樂組」,你笑我射籃姿勢似青蛙,我說你也是,大家講講廢話最寬心;爸爸則分擔了你的繁瑣事務,什麼報稅、填表交表,不讓你去煩就是。總之,返屋企食飯就是舒舒服服,跟Zimba玩玩開開心心,你記住爸爸媽媽家姐永遠關心你就好。

【張家朗專訪】Zimba,家中大佬。(鄭子峰攝)

其實你說得對,奧運級數的心理狀況,爸爸媽媽不可能完全理解。做父母,一路路去學,行到嗰步、學到嗰度。小時候,我們自是希望你讀好書,入間好學校,但你選擇了全職運動員這條路,孩子變,我們都要變。媽媽有句座右銘:父母必須將自己的要求愈減愈少,去迎合孩子的變化。如果我們事事苛求,最終不似預期,父母固然失望,但孩子受的傷害更大。媽媽改你的名字叫家朗,就是希望你做人要開心開朗,開心是你的人生觀,我們都一樣。

【張家朗專訪】放手讓兒子去行自己的路,父母會無奈、會在意、會掙扎、會猶豫。(鄭子峰攝)

其實我們也在一直學習,學習不對你嘮嘮叨叨,譬如你要出席活動,以前爸爸會提你幾點起身穿哪件衣服,現在一則friendly reminder就算了,要準備什麼,你大個仔自己安排。不過,當我們覺得你在某些事情上做得不夠好,做父母的一定出聲,提點你做人處事之道。有時你默不作聲,或者語氣搞怪地說「知——道——」,多少意見你聽進耳中,當中又同意多少,我們心中有數。父母希望子女接收到我們的訊息,難免譖氣,但將來的人生,只得你自己去承擔,此時此刻,我們總會擔心又牽掛。

但爸爸媽媽也明白,你已經廿五歲,真的大個了,不是初入體院那個十七、八歲的小伙子。那時你對世界、對社會認知不多,我們不厭其煩地講講講;但現在,你有你的思想,有足夠能力判斷事情,我們應該相信你。坦白說,在我們心中,你是個滿分的兒子,放膽去走自己的路,爸爸媽媽可以畢業啦!到哪一天,原來大家都不及格,我們再一起重讀吧。

說過學習不嘮叨,先到這裏。

爸媽

【張家朗專訪】爸媽只希望,兩姊弟一起開心成長。(鄭子峰攝)

張家朗的成長故事:

少年劍神張家朗:請忘記我是亞洲冠軍|成長之第一回(2016)

張家朗在沉靜的空間自省 那是人大了的勇氣|成長之第二回(2018)

張家朗的後奧運自白 這一年,是徹底地懷疑人生|成長之第三回(2021)

張家朗的佛系勝利哲學 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境界|成長之第四回(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