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訪台 | 中美未戰 「模糊空間」不在 巨變正在發生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結束,已經離開台灣前往韓國。佩洛西的專機抵達和離開,都未有網絡上所期待的「伴飛」或者「攔截」,坦白說這從來就不是一個可行選項。 公開擊落美國眾議院議長的飛機意味着什麼?對美國來說,意味着不宣而戰。對於中美而言,當下都不是開戰的好時機。更何況,要問的是,中國會為台灣主權而戰,美國會嗎?

台海此番沒有因佩洛西訪台而爆發戰爭,本也不應該。然而,冷靜下來,也必須看到中美之間某些巨變正在發生。

美國政府的微妙變化

與以往不同,之前歷次台海局勢緊張時,美國都沒有否認一個中國原則,但是這一次美國政府的政府表態其實發生了微妙轉變。

就在佩洛西訪台前的中美領導人的視頻電話上,中美就如何管理台海問題戰爭風險其實沒有達成共識。據新聞稿可見,電話會談中,拜登沒有遵循以往中美會談的政治慣例表述一個中國的原則,拜登並未提及任何「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

中美元首通話中,拜登並未提及任何「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Getty)

新聞稿中說拜登重申美國力求深化溝通渠道以管理雙方的分歧,習近平直接表態勸美國「不要玩火自焚」。

而此前,拜登最近的一次關於台海表態是在5月下旬。當時有記者問他「是否願意軍事保衛台海」時,他給出「是」的回答,讓在場的許多東盟領導人感到驚訝。拜登從未解釋他這個回答具體意味着什麼,白宮官員堅稱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上任以來,拜登也已經三次在台海問題上推翻之前的中美共識。這是「無意犯錯」?還是「有意試探」?

解放軍8月4日至7日包圍台灣軍演示意圖

「模糊地帶」正在急速消失

中美之間上一次出現類似的趨勢,是在1996年第三次台海危機之後。1997年的夏天,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的金里奇(Newt Gingrich)訪問台灣,時任總統李登輝親自接待。當時考慮到國力和香港回歸等因素,中方的表態是極為克制、隱忍的。

可此行之後,中美之間的高風險性衝突急速增加。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2001年4月的南海撞擊事件,將當時的中美兩國幾乎推向了類似美蘇古巴導彈危機時代的關係危機邊緣。如果不是2001年發生911恐襲徹底改變了美國當時的戰略方向,中方領導人又第一時間致電慰問釋放了足夠的善意,中美兩艘巨輪之間的空間重新拉開。而後中國進入了之後二十年的「戰略機遇期」。

如今,距離上一次金里奇訪問台灣,整整25年過去了,歷史的輪盤又播回到了當初的那個節點上,其實無論佩洛西是否訪問了台灣,接下來中美兩國之間將要發生,並不難猜測。中美之間未來很多事情都會發生,究其原因,是因為此行意味着當年中美建交時,兩國為彼此關係擦碰所預留的「模糊地帶」正在急速消失。

8月3日,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對於佩洛西訪台,外交部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Andy Wong/美聯社)

很顯然,北京是絕對不會允許任何國家在「一個中國」政策上有所「模糊」。一旦「模糊空間」不存在,雙方就將存在巨大衝突空間。

背後是實力的巨變

從南海問題到台海問題,很顯然,在事關領土主權和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北京沒有任何「模糊地帶」。那就要很清楚,台灣問題雖然背後是中美博弈,但台灣問題的主要矛盾是兩岸統一,佩洛西訪台是次要矛盾。與美國軍事大對撞,不是中國對外交往的目的,更不是百姓贏得更好生活的路徑。

有必要重温《孫子兵法》所講:「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悦,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從這個角度看,軍事封鎖與對台「作戰」版圖的實質推進,如今北京的應對措施是精準的、有效的。有效推進中國統一,才是主要矛盾。習近平講「玩火者必自焚」,焚火在燃燒。除了軍事上,在農產品和生產材料方面反制悄然而至。接下來還會有更多打痛民進黨當局的政策,讓台灣民眾深切感受到陪着民進黨胡鬧得不償失。

台灣軍方監測到22架次解放軍軍機跨越海峽中線。(台灣「國防部」提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持久戰不是一場戰役,對美博弈也不可能一晚決勝負,而是數十場、數百場像中美貿易戰、華為反圍剿、反制佩洛西訪台這樣的「戰役」組成。百年變局大幕仍在緩緩拉開的進程中……但不論如何,都必須認清中美不再有雙方和諧共處的和平時代了。中美戰略局勢和利益需求的變化,已經導致在政治和環境因素上,「戰爭」有了極高的可能性。

何謂「戰爭」?中國資深外交官崔天凱認為中美「必有一戰」;網絡上也認為中美很難避免最終會發生戰爭。但是,中美必有「一戰」,並非指一定發生「熱戰」,外交官和專家的意思亦是如此——「必有一戰」不一定就是槍炮相向,使用現代化殺傷武器大開殺戒,決一死戰,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戰」的內涵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輿論戰、貿易戰、金融戰、貨幣戰、科技戰、經濟戰、間諜戰、意識形態戰等等。中美之間很可能就是圍繞這些方面展開尖鋭而激烈、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角逐和較量。事實上,已經在多個領域展開。

回到台灣問題,從現實政治角度看,中美一旦「模糊空間」不存在,雙方就必將存在巨大衝突空間。顯然,與25年前不同的是,北京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