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億銀團貸款、具重大象徵意義 金融機構向樓市投下信心一票

撰文:蔡志忠
出版:更新:

正當人們仍然對樓市前景感到擔憂的時候,日前新鴻基地產(0016)發出一張大合照,內容是指其公司成功獲得一筆230億港元的5年期銀團貸款。此筆巨額貸款由23家內地、國際和本地金融機構共同籌組,反應相當熱烈,並以超額認購5倍完成。

雖然新地沒有公佈本次貸款的利率多少,但是根據以往經驗,一般地產財團的銀團貸款利率都比坊間個別的貸款便宜,因此估計在最優惠利率(Hibor)加某個點子,大概H+1左右,即實際利率在5釐到6釐之間,比其他同業的借貸利率便宜得多。當然,新地的財政評級屬於A1級別,並非其他中小企業和地產投資者能夠與之相比。

對於此次銀團貸款,不光是代表一筆低利率的巨額融資,筆者更想表達的一點是,金融機構對地產業前景的看法開始樂觀,也表示他們對香港經濟前景有信心。誠如近期中央政府開始拯救內地房地產,人民銀行使出的「四大招」就是近年最重磅的「救市組合拳」,同樣證明金融機構對樓市的支持起了關鍵性作用。香港房地產市場與內地其實都一樣,都關繫著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內地需要處置商品住房爛尾風險,推進保交房和消化存量商品房等工作;香港也不能讓負資產個案持續增加,造成中小企業出現倒閉潮,到處見到銀主盤的淒涼景象。

融入大灣區發展 宜讓資金更流通

樓市經過過去幾年的調整後,樓價已有一定的跌幅,社會也開始明白一個穩定的地產市場十分重要。近期有不少朋友問我:「蔡生,你怎麼看後市?現在是買樓時機嗎?」老實說我沒有水晶球,我認為樓價基本上是穩定下來了,這符合社會大眾整體利益。至於對今年樓價的預測,還是與年初估計的一樣,不會大上大落,升跌在5%左右。那麼現在應該買樓嗎?如果是有自住需要,能夠改善居住環境,我會支持入市買樓。無論如何,今天的樓價比兩三年前便宜了兩成半,往後向上的空間要比向下的機會大。

香港是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百花齊放的政策更加顯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港府全面推動經濟發展,無論在金融市場、科技創新、旅遊酒店和零售飲食等方面都多管齊下,全力以赴招商引才。與其他範籌一樣,讓沒有「辣招」的樓市恢復正常,便是一個14億人口的龐大巿場,香港已經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們就是大灣區一份子,香港人湧入內地購物消費,或者買樓置業;同樣地內地同胞也進來香港觀光旅遊,他們也同樣喜歡香港物業,如能夠讓兩地資金更加自由進出,合法流通,將對兩地經濟帶來更大裨益。

【財經專欄】蔡志忠|亞洲地產創辦人、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

從事地產行業近38年,擁有豐富的工商舖投資經驗。集團旗下企業包括財務、飲食、百貨商店、超市、迷你倉、共享工作間等等,業務多元化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