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熱話|加工食品一定代表不健康?業界推新營養標籤打破謬誤

撰文:食力
出版:更新:

想到餅乾,你認為是健康的食品嗎?再仔細想一想,薯片(又稱洋芋片)和高纖燕麥餅乾的健康價值,可以劃上等號嗎?

與消費者不同,在學術界以及產業界中經常根據加工形態的不同,對食品進行不同的分類,而這樣的分類使得普遍加工食品,被認為就是不健康的代表。

以上述為例,在產業分類中,薯片是餅乾,高纖燕麥餅乾也是餅乾,但這兩者的營養成分難道就能相提並論了嗎?不過這樣的誤會幾乎從加工食品的誕生開始,就深植人心,但食品是否經過加工與實際所能提供的營養,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

讓加工食品有不健康的印象,全是因為分類不清楚?(點擊下圖看清👇👇👇)

+2

新興營養標籤,試圖為加工食品撕掉有色標籤

其實,這樣的論點並不是現在才被拿出來討論,歐洲國家早已推行許多不同的營養標示來與消費者溝通,如Nutri-Score與Traffic Lights。

以Nutri-Score爲例,是利用積分的方式計算單一產品的總體得分,考量的內容包含原本營養標示的營養素(熱量、脂肪、糖、鹽)以外,會另外將食物本身的營養素也考量在內,如纖維素、蛋白質含量,以及食物的類別,如堅果類、水果類、蔬菜類等與食物的完整性與否也都會在考量範圍內;所得的分數以100公克或100毫克來計算,根據分數的所得將食物以顏色與字母來分級。

除此之外,最讓消費者在乎的添加物又是如何評定的呢?在食品加工當中會添加食品添加物,目的是為了穩定品質、維持食品安全,像這樣具有價值的用途,也都會納入考量的範圍內,也就是說,這樣的評分系統是全面性去了解食品本身的價值,而非以單一的角度去定義其營養價值。

Nutri-Score的分類系統綜合考量食品所有的營養素,將等級分為A-E,A代表最健康,E代表最不健康。(Colruyt Group官網截圖)

依照加工程度分類 也有科學依據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訂定的NOVA分類系統,目前已廣泛應用於食品供應鏈,這種分類是考量到食品經歷的加工性質、加工程度與目的,再依此將食物分為4個層級,分別是未經加工或極少加工食物(鮮奶、蛋、魚肉、蔬菜)、經加工製造的食物(牛油、鹽、糖、蜂蜜)、加工食物(麵包、煙燻肉類、肉類罐頭)、超加工食物(汽水、即食麵、零食、醬料),也由於這樣的分類明確,在科學上與肥胖相關的研究也經常以此為依據來作為判斷的依準。

彙整共通語言,才能有效溝通

身為食品產業界的人,時常會碰到一個問題,有理也說不清加工食品並不是絕對不好,但卻沒有一個有力的證據與消費者溝通。

其實這並非誰對誰錯,而是產學界與消費大眾之間所使用的語言不同,認知範圍也不相同,導致各說各話,各有思考邏輯的溝通落差。

雖說是如此,但並不代表任何一方所使用的語言就是絕對的正確,觀念與預期目標的不同,最重要的是能夠創建溝通的橋樑,這些是不斷有新的分類標準以及分類標籤出現的緣故,期待這類能促進有效溝通的「工具」,能夠更良好的嫁接起產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落差。

相關文章:超級食物|雞蛋杏仁15種食物營養密度高 蜆帶子幾耐食1次最好?

+26

延伸閱讀:

進口食品密密麻麻外文看不懂?韓國政府推App溯源

可食用包裝的材料有新發現!牛奶蛋白可塑性高、還能補充營養!

參考資料:Processed food classification: Conceptualisation and challenges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加工食品不代表不健康!為什麼學術分類會使人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