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陷阱|6步驟吃火鍋健康少負擔 選錯湯底青菜也變高熱量食物

撰文:NOW健康
出版:更新:

天氣冷艘艘,民眾用餐時經常想吃火鍋,不僅可以飽餐一頓,還能讓身體溫暖起來,可稱為冬天的一大享受,但眾人皆知火鍋的熱量相當驚人,小小一鍋恐高達2000至4000大卡,早已超過成人一餐可攝取的熱量,該怎麼吃才能減輕飲食上的負擔,《NOW健康》今日整理相關的資訊要分享給大家。

火鍋天天吃太OVER 疾病恐登門拜訪

香港、台灣民眾很喜歡吃火鍋,夏天吹冷氣吃鍋,冬天天氣冷吃鍋,這種景象大家一定不陌生,甚至有些人天氣冷可以天天吃。但民眾在大啖鍋中美食的同時,可能也吃進超出每日所需的鈉含量,而體內有過多的鈉會加速血鈣的流失,嚴重則可能導致高血壓,提高引起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

吃鍋6步驟健康少負擔(按圖👇👇👇)

+5

另外,臨床發現,每到冬天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明顯增加,正是因人們抵擋不了火鍋的美味,什麼食材都想來點,以致食材烹煮後,清湯變濃湯,鍋中含高鈉、高油脂、高普林,容易引發水腫、痛風甚至糖尿病也找上門。

火鍋湯底很重要 麻辣鍋熱量高且傷胃

湯底是火鍋美味的關鍵,許多民眾特別愛吃牛奶鍋、沙茶鍋、麻辣鍋或咖哩鍋等濃郁的湯底,但這些不僅高熱量,還恐傷身,尤其麻辣鍋含有大量牛油,就算是青菜類下鍋,也會因吸附油脂,瞬間變成高熱量食物,另外民眾吃太辣,舌頭、口腔、食道、胃都會受傷,輕則胃痛,重則可能嘔出血,所以要特別小心。

相對來說,比較健康的湯底,就是一些「低脂」的清湯,像是日式涮涮鍋、番茄鍋、昆布鍋或藥膳鍋等。但要注意火鍋煮久了,湯會愈來愈少且變鹹,此時加開水會比加高湯更健康,也能減低鈉含量。

相關文章:痛風食物|中和尿酸消腫低嘌呤 芹菜粟米營養師推4種食物防痛風👇👇👇

+5

聰明挑選火鍋料 避開高熱量地雷

火鍋的靈魂在於裡面的「料」,大家喜歡加一些肉類、青菜、丸子、餃類、麵類等食材,以主菜方面會建議優先選擇海鮮、雞肉,蛋白質高脂肪較低,而民眾愛吃的五花肉、雪花牛,油脂含量偏高,動輒600大卡以上,攝取時需特別小心份量。

丸子、餃類屬於加工食品,建議民眾應少吃,但可以多吃一些青菜,攝取膳食纖維,另外,有些人喜歡在火鍋中加入即食麵、烏冬、粉絲等麵類,由於麵下鍋後吸收湯汁,卡路里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大家能以南瓜、芋頭、粟米等含有高膳食纖維的全穀雜糧類作為替代。

相關文章:火鍋|素菜配料卡路里響鈴未算最高 沙茶醬1湯匙半碗飯熱量?👇👇👇

+25

另外,吃火鍋時進食順序很重要,建議民眾可以先煮青菜,肉片晚點下,可以避免產生油脂,吃下更多的熱量。同時慎選火鍋沾醬,因沙茶醬、花生粉、豆瓣醬等含鈉及脂肪量較高,利用適量醬油、醋,搭配蔥、薑、蒜、芫荽、辣椒、蘿蔔蓉等辛香料提味較佳。且火鍋店的甜點和飲料盡量少攝取,或是選擇無糖茶飲較佳。為了讓民眾健康吃火鍋,台灣國民健康署也有提出「吃鍋6步驟,健康少負擔」:

【步驟1】清湯底:建議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拒絕高熱量及高鈉含量之湯底,如麻辣鍋底、韓式鍋底等,若選擇非清湯底,建議少喝湯或喝少量的湯。

【步驟2】多蔬食:選擇當季新鮮蔬菜類及菇類等高纖食材,不僅可增加飽足感以降低其他高熱量食物之食用量,同時還能攝取到豐富的纖維質及營養素,促進腸道蠕動、改變細菌叢生態。

【步驟3】少脂肪: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白肉取代高脂的紅肉,例如魚肉、雞肉或海鮮類等,且肉類應去皮以減少脂肪攝取。

相關文章:火鍋冷知識|打邊爐泡沫層有害不能吃?日本專家解釋其實係精華!👇👇👇

+5

【步驟4】少加工:選擇新鮮食材取代加工火鍋料,加工火鍋料多為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食品,建議於購買前詳閱包裝上的營養標示,並且避免食用過多。常見加工火鍋料熱量前3名為腐皮(每個20克,95大卡)、百頁豆腐(每個40克,91大卡)、米血糕(每個35克,65大卡);脂肪含量前3名為百頁豆腐(每個40克,脂肪含量6.8公克)、腐皮(每個20克,脂肪含量5.0克)、芝麻麻吉燒(每顆18克,脂肪含量2.8克);另外,鈉含量前3名則為魚板(每個20克,鈉含量173毫克,約等於0.4克的食鹽)、米血糕(每個35克,鈉含量156毫克,約等於0.4克的食鹽)、芝士球(每顆20克,鈉含量128毫克,約等於0.3克的食鹽)。

【步驟5】少醬料:選擇蔥、薑、蒜及芫荽等新鮮食材提味,減少使用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的調味料,如沙茶醬、豆瓣醬、胡麻醬等。

【步驟6】少甜點:選擇天然水果取代甜點,並飲用白開水或無糖茶水取代含糖飲料,甜點中含大量糖分及熱量可能造成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發生。

延伸閱讀:

兒童愛喝1飲料、營養不均、不運動 釀成肥胖還連累腎

冬嗑鍋!北市衛生局抽驗連鎖火鍋店蔬菜 發現農藥超標

【本文獲「NOW健康」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