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港漂搵工難!10多年經驗、碩士學歷 寄100封CV竟得3個面試

撰文:深圳微時光
出版:更新:

在小紅書上輸入「港漂找工作」,你會得到如下結果,其中包含「港漂找工作好難」的筆記超過1382萬條,分享的境況大都不太樂觀 —— 前大企業員工求職不順在餐廳打工,投遞數百份簡歷石沉大海,港碩畢業求職4個月終於上岸……

(深圳微時光授權使用)
(深圳微時光授權使用)

最近,編輯聯繫了三位內地港漂:黎莉、韓芝如、鄧鳴,與他們聊了聊在香港求職的困境。

他們在內地均有多年工作經驗,遷居香港生活時間都不長,過去一年都經歷過坎坷的求職期。鄧鳴發現,香港就業市場「盤子本來就很小」,除了金融、貿易、航運等幾大支柱行業,大部分公司的崗位「一個蘿蔔一個坑」,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十分有限。黎莉、韓芝如、鄧鳴以往的專業和經驗,都不在「支柱行業」之列。

「況且不少香港公司也在裁員,很多本地人都失業了」,黎莉說。內地經驗,能不能被香港職場認可?是不少遷居香港的中年港漂,面臨的困境之一。「你原來的經驗,在香港面試官眼裏基本為0」,這是黎莉、韓芝如、鄧鳴三人的共識。「很多人在內地已經做到了中高層,但是香港本地公司,不太會接受一個內地人直接空降過來做管理,畢竟內地和香港的商業環境、規則有很大差異。很多港漂只能找到初級職位。」

黎莉在香港生活一年左右,她觀察到,一部分通過高才通、優才計劃遷居香港的內地精英,接受不了「從頭再來」,最後只能選擇保險經紀人這一職業。在鄧鳴看來,內地港漂的求職困境,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資源錯配」。

最近兩三年,香港的海外人才招攬宣傳,「給很多人造成一種錯覺,好像香港的工作機會很多」。鄧鳴來到香港,也受這種「錯覺」的影響。在香港待了大半年,鄧鳴發現,香港想要招攬的海外人才有兩類,「要麼能服務香港幾大支柱產業,要麼在香港創業開公司,給本地創造就業機會」。可是,很多通過高才通、優才計劃或者一年制港碩進入香港的內地中產,並不屬於這兩類人才。

相關文章:搵工|大公司哪裏好?網民細數優缺點 「最大好處」轉工時就知道

+7

找到第一份工作有多難

2023年年底,丈夫通過優才計劃申請到了香港簽證,去年春天黎莉和孩子作為受養人從內地中部省份遷至香港。夫妻倆遷居香港的目的,是想給孩子換個教育環境。

丈夫自己經營公司,未來考慮將一部分業務轉至香港,沒有在香港求職的訴求。在香港落腳後,黎莉花了兩個月時間,找到了一份「沒甚麼門檻」的客戶服務工作。兩個月間,黎莉前後投遞出110份簡歷,總共得到3個面試機會。後來她在社交平台的交流中發現「這根本不算甚麼」,內地港漂找工作,最起碼要投遞二三百份,甚至四五百份簡歷,花費三到六個月「很常見」。

從投出第一份簡歷,到最終拿到offer,黎莉經歷了一個預期不斷降級的過程。黎莉40多歲,在內地做過十幾年的人力資源工作,她原本計劃在香港找一份人力資源或行政工作。她碩士學歷,赴港前專門學習了粵語,英文也相當不錯,三語通(指普通話、粵語、英文)是香港大多數崗位招聘的基本要求。按她最初的想法,找一份對口的工作應該不太難。

「最開始我只找HR和行政兩個崗位,花了很多時間,投了很多簡歷,找了很久都沒有回音。沒辦法,只能放寬要求,只要是辦公室文職都可以。通勤距離的要求也越來越低,從走路就能到的,到坐車能到、離家近,再到更遠也行。」投出去的簡歷石沉大海,黎莉求職的網越撒越寬,最開始,她只在網上推薦的兩三個求職平台上找機會,到後來她開始搜尋香港所有能提供就業機會的平台,現場招聘會她也去過兩三次,小紅書上的招聘機會也不能放過。她最終找到的這份工作,就是從小紅書上得到的機會,「我發現小紅書是個不錯的渠道,願意來小紅書招聘的,一般都能接受內地人。」

兩個月的求職期裏,黎莉接到的第一個面試,來自香港一家學校,她應聘學校的行政崗位。面試官與她聊得非常愉快,還誇讚她粵語講得地道,她能體察到面試官的欣賞,樂觀地憧憬獲得offer,但最終未能如願。

相關文章:搵工|基本禮貌也不懂!HR收「只寫6字」求職信連「你好」也欠奉

+7

在香港生活一年後,黎莉大概能猜測出落選的原因。「香港很多本土化的公司、機構,不太考慮招內地人,這也不是歧視,只能說還不夠開放,他們不了解內地人,在招的職位本地人就能勝任,那他們自然會選擇本地人。我覺得這是訊息不對稱,缺乏了解導致的問題。」

黎莉最終入職的這家公司有大量的跨國業務,內地市場也佔了很大份額,「所以需要很多來自內地的員工,去跟內地客戶溝通」。因此,這家公司在招聘上態度開放,本土員工和港漂員工的比例也相對平衡。

年齡問題,也是黎莉求職的一大困擾。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過,香港職場幾乎不存在年齡歧視,這是事實。但一個40多歲的求職者,過往經驗不被認可,只能從最初級職位做起時,年輕問題就成為現實的困擾,「如果這個崗位沒有任何門檻,20歲、30歲、40歲都能幹,那公司為甚麼不挑年輕的呢?」在目前的部門,黎莉是年齡最大的員工,她也發現,自她入職之後,部門新招的員工都是20多歲的小年輕。

求職階段,小紅書上的一位網友,曾給黎莉推薦過一份工作,是香港一家中資機構的初級HR崗位。結果,招聘方明確地拒絕了黎莉,「說我年紀太大了」。黎莉發現,高學歷在爭取初級職位時,也未必能成為一種優勢。

她在面試那份學校的行政工作時,面試官就提出疑惑,「你這麼高的學歷,為甚麼來我們學校做一個普通行政崗位?」

在傳統的本土機構或公司,他們是很難理解這個事的。香港職場對學歷要求沒有那麼高,本地人的話,高中學歷也可以做辦公室職位。

黎莉也發現,隨着內地港漂湧入,在願意招收內地人的香港公司裏,已經形成了內地人之間的學歷內捲,「像我們公司,招香港人還是以前的學歷標準,但是招內地員工,要求研究生起步。要求是不一樣的。」

相關文章:搵工|已講明不方便傾電話!極品HR不講禮貌「憑實力」激嬲應徵者

+7

經驗被「歸零」之後

本周,韓芝如正式入職新公司,這是她踏入香港職場的第一步。此前她在廣州工作,已經做到高管職位。

通過優才計劃拿到香港簽證後,韓芝如一邊在廣州上班,一邊在求職平台上尋找香港的工作機會。她去香港,是為了「換個環境體驗生活」。如此尋找了半年時間,「各個職級的工作都投了,一個面試通知也沒有」。最終她是通過內地的人脈,得到了香港一家公司的工作機會。這份工作的收入和職級都比不上以往,韓芝如還是覺得幸運,「身邊很多人,是沒有人脈的」。

韓芝如的慶幸與知足,折射出多數港漂更加困頓的求職現實。

黎莉在香港職場論壇上看到一些相關分享,「有人說,內地經驗對香港沒甚麼用,不止是兩地商業環境、規則的差異,同一個事情,香港有香港的做法,內地有內地的做法」。黎莉在找工作階段也發現,她雖然做過多年人力資源工作,但香港和內地的用工環境差異很大,勞動法規與辦公室規則都不一樣,她以往的經驗都很難匹配香港公司的要求。

今年春節前後,港碩還未畢業的鄧鳴,開始在求職網站上搜尋實習機會。到目前為止,鄧鳴只接到兩個面試通知,其中一個他懷疑是保險公司招攬經紀人的套路,拒絕了。另外一個來自某地產公司,第一輪面試做了一套「全世界通用」水的題目後,他還未等到下文。

相關文章:轉工|年資越長事業越易遇樽頸? 提防工作經驗由優勢變成負累

+19

來到香港之前,鄧鳴在國內建築設計行業工作5年,參與過數個大型公共建築工程項目。在香港海外人才招攬計劃公佈的人才清單中,土木結構工程專才位列之中,鄧鳴在內地,從事就是結構工程工作。不過,在香港繼續從事老本行,鄧鳴對未來的職業空間不抱太大期望。以他對香港建築行業的了解,他以往的經驗和資歷招聘方未必認可。

以建築行業的專業資質為例,內地與鄧鳴專業相關的註冊結構工程師、註冊岩土工程師等證書,香港建築行業並不認可。作為結構工程師,鄧鳴要成為香港工程師學會(HKIE)的正式會員,在這一行業才能有大的發展空間。內地港漂要成為HKIE會員,最實用、可操作的途徑是Scheme A,Scheme A是指公司與HKIE簽訂合作協議,由公司推薦符合資格的員工申請HKIE會員。也就是說,你能先找到「與HKIE簽訂合作協議」的公司入職,才有可能成為HKIE會員。

但新港漂求職本身就是個難題,「你沒有HKIE資質,即便你在國內有很成熟的項目經驗,人家也不認,你還是得作為小白去求職。」社交平台上關於「港漂求職難」的討論中,內地與香港專業資質和相關證書不能互通互認,也是很多求職者的現實困擾。

不過,鄧鳴也不打算再從事建築相關工作,「土木工程畫圖跟工廠打螺絲沒甚麼區別,我來香港就是想轉行的」。他想在香港做銷售或者「跟資源接觸的工作」,因為「掌握資源的職位有話語權,上升空間也更大」。

黎莉在求職期間發現,相比學歷高低,香港公司在招聘員工時,更看重有無與職位相關的教育背景。她發現很多HR崗位的招聘啟事上,都特別列明瞭「有人力資源教育背景」,她雖然有多年經驗,但本科、研究生的專業與人力資源相關性都不大。為此,她還專門參加了一個人力資源培訓課程,一共10個課時,課程主要是對與香港勞動法相關的法律法規普及。

「當時還沒讀完,就已經到現在這家公司入職了。老闆聽說我有參加這個培訓,當時公司正缺一個hr,我剛進來時,老闆是把我當成小半個hr用的,一些跟內地業務相關的東西也會找我諮詢。」公司一直拓展內地業務,需要對內地更熟悉的員工。因此黎莉希望在這家公司實現內部轉崗,最終做回人力資源這個老本行。相比現在的客戶服務工作,她更熟稔也更擅長人力資源工作。

相關文章:搵工|好老細、好崗位怎揀好?網民各有意見 專家建議看這點決定

+11

就業環境

2022年年底,一位在香港工作數年的好友勸鄧鳴到香港發展,當時香港政府剛剛推出一系列積極招攬人才措施。鄧鳴聽了很動心,不過,他當時正參與一個大型公共建築項目,他決定跟完項目再做打算。去年年中,鄧鳴交了20多萬學費,進入香港某名校攻讀一年制碩士。這是他進入香港的「入場券」。他也考慮過優才計劃,後來聽說港碩畢業後獲得的IANG簽證,續簽更容易,便選擇了這一途徑。

他是衝着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發展空間來的。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在南寧工作,那些去了北上廣深發展的同學,讀書雖比不上他,薪資卻是他的兩三倍,他不甘心,決定到香港這個大平台「證明自我」。

在香港生活了大半年,鄧鳴對這個城市祛魅了,「亞洲四小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裏遠沒有我想象的繁榮,感覺它在綜合實力、經濟影響力上,比不上以前了。」

一年制港碩的教學水準也令鄧鳴失望,為了實現轉行,他選擇了智能製造這一「萬金油專業」,「老師在課上講的內容很空泛,學不到甚麼精專的知識,這跟國內的成人教育差不多。」

「再說,香港也沒甚麼製造業。」 鄧鳴對港碩帶來的職業附加值,也不抱太多期望。「香港發展得比較好的產業就那麼幾個,它的經濟盤子不大。很多事情從執行層面上來說,我覺得遠不如內地。」

一些數據和新聞報道,一定程度上也能印證鄧鳴的判斷。2024年香港的GDP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六,排在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之後。今年2月,香港議員何君堯怒批相關部門建路貴且效率低下的新聞登上熱搜,何君堯表示,沒辦法接受香港相關部門需要花12年建成一條23公里長的北都公路,並且「還要花6.9億找所謂的專家?」

就業環境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去年找工作期間,黎莉在香港逛過三次現場招聘會,一個是數碼港招聘會,一個是高才通招聘會,一個是安排在亞博館的招聘會。其中,高才通招聘會上提供的崗位較多,現場非常熱鬧,很多中資企業都在招聘,掛出來的崗位與「香港希望引進的人才方向」也是一致的。另外兩場招聘會黎莉感覺有名無實,「數碼港的招聘會上,很多企業的招聘位前都沒有掛出在招崗位,現場人也很少。亞博館裏的招聘會,現場三分之二的招聘公司都是保險公司」。

黎莉也聽本地人吐槽過,「香港很多公司都在裁員,本地人都找不到工作了,怎麼會考慮內地人呢」。前段時間,黎莉公司新招的一名職員,是剛畢業的香港大學生,據這名畢業生說,他是全班唯一一個找到工作的學生。

黎莉的公司與航運相關,這也是香港大力扶持的支柱產業之一,公司正處於上行階段,業務一直在擴展,因此才有持續的招聘需求。「這不能代表多數公司的用工狀態,很多公司的職位高度穩定,員工在一家公司工作幾十年,這是很常見的,除非有人離職,公司才能空出一個就業機會」。黎莉發現,雖然她所在的公司業務部門一直在擴張,一直在吸收新人。但職能部門的員工流動性極低,在公司待了二三十年的員工比比皆是。

鄧鳴認為,這與香港公司對員工的預期也有很大關係,「就是希望這個職位,同一個人能一直做到老,這跟內地很不一樣。比如一個IT工程師,開發了某個軟件,或者接手了某個程序維護,他就希望你一直做到退休。」

雖然就業機會有限,但黎莉喜歡香港的職場文化。一開始,黎莉很難適應香港的工作節奏,「沒有一分鐘可以休息的那種,每時每刻都在忙」,同事的狀態也是如此,不是在忙忙碌碌做自己那攤事,就是在跟同事討論業務」。

「在內地,我覺得一天工作下來還挺充實了,到香港以後發現甚麼都不是。以前你總有時間聊兩句天,摸會兒魚,這裏不行,工作量真的很大,你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幹別的,只想趕緊把事情做完。」

工作一年過後,黎莉逐漸適應了公司的工作狀態。黎莉很喜歡公司的氛圍,職場關係相對簡單,同事之間沒有甚麼勾心鬥角,她沒有聽到有誰私下講別人壞話。而且相比傳統香港公司,辦公室裏內地員工數量較多,這也讓她覺得平等舒服。

平等、務實的辦公室文化,是黎莉最欣賞這家公司的一點。「老闆沒有甚麼架子,同事跟老闆的溝通也很直接。以前我經常要幫上司寫報告,這邊沒有這個需求上司也沒甚麼廢話,基本上3分鐘就把事情說清楚了。」

充斥在內地公司的PPT和隨地大小會,在黎莉的辦公室是能省則省,「溝通很有效率,在哪兒都能交流,溝通完馬上就去做。不像原來的公司,沒事大家要開個會,做個匯報,整個PPT。內地職場很多形式化的東西,這裏是沒有的。」

(備註:為保護個人隱私,文中人物為化名)

【本文獲「深圳微時光」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sz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