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港運會|滑板碗池賽青出於藍 小將勇於嘗試互鼓勵:很刺激

撰文:體育商業合作
出版:更新:

第九屆全港運動會(港運會)「城市運動」示範項目滑板的碗池賽決賽在5月12日於將軍澳香港單車館公園極限運動場舉行,前全運會碗池賽銅牌得主于朗贏得男子公開組冠軍,他認為新一代運動員能力不錯,有潛力在未來代表港隊參賽。
一眾少年組與青年組選手表現亦十分出色,部份人認為碗池賽勝在速度夠快、夠刺激,其中女子青年組冠軍Charlotte Keira Rouse以職業滑板運動員為目標;男子青年組金牌得主顧嘉洹就渴望未來能參與全運會。
攝影:鄭子峰

頒獎嘉賓康文署高級康樂事務經理(大型活動)湯德欣女士(中排左五)與工作人員、公開組、青年組及少年組得獎者合照。

第九屆港運會除了繼續舉辦女子五人足球示範項目外,新增滑板、霹靂舞、運動攀登三個示範項目,它們非但受青少年歡迎,亦同是世界潮流的「城市運動」。滑板是滾軸運動的一種,也是滾軸運動中唯一獲納入奧運的項目,2020年東京奧運、2024年巴黎奧運及2028年洛杉磯奧運都有份。

滑板分「街式」及「碗池」兩種比賽形式——「街式」賽場地有多種模擬真實街道的障礙物,例如樓梯、欄杆、扶手、路壆及斜坡。「碗池」又稱「公園賽」,場地呈碗形,設有不同斜度的斜坡,部份位置更接近垂直,參賽者較多使用跳躍動作。

第九屆港運會的滑板碗池賽在康文署轄下的香港單車館公園極限運動場舉行。

今屆「碗池」賽事設少年組(5至9歲)、青年組(10至15歲)及公開組(16歲或以上),比賽中每位參賽者有4次限時40秒的「Run」,評判會為參賽者的每次「Run」,按動作難度及變化、動作實施質素、場地的使用、路線流暢度及穩定性,以及動作重複性去評分。當中最高及最低的評分將會劃去,並計算餘下分數的平均分,參賽者最高分的一次「Run」會被視為最終成績。

男子少年組冠軍萬善恆獲現場主持封為「速度王」。

首先出場的是男子少年組,年紀輕輕的萬善恆在「Run」期間速度快而有力,除了被主持人封為「速度王」,也獲讚動作「好靚」。他第三輪做到「Perfect Run」,雖然最後一輪挑戰場地斜度最深的高位失敗,但仍贏得冠軍。

頒獎嘉賓康文署一級助理康樂事務經理(大型活動)林思源先生(左一)與男子少年組冠軍萬善恆(右二)、亞軍馬孝齊(左二)及季軍吳亦川(右一)合照。

萬善恆表示,自己接觸滑板運動僅兩年,對參與港運會比賽感到開心,「我好快,有更多動作,沒有太多甩漏,表現好好。」他自信地指賽前已有預感會贏,並希望未來可以參與更多碗池比賽。

女子少年組冠軍陳旨圓勇於嘗試不同動作。

緊接亮相的女子少年組,參選選手普遍動作比男生更順暢,當中陳旨圓從6人中突圍而出,是該組別中少數能做出動作Frontside與Backside Disaster的運動員,最後大熱封后。

女子少年組三甲分別是亞軍黃若澄(左二起)、冠軍陳旨圓及季軍馬靖嵐。

同樣踩板兩年的陳旨圓表示,當初因父親而接觸這項運動。她慶幸即使部份動作在賽前一日才首度練習成功,但比賽時沒有過於緊張,發揮得比平時好。被問到會否害怕在踩板期間跌倒,她認為自己勇於嘗試,更稱滑板運動正是勝在「刺激、好玩」。

男子青年組比賽冠軍顧嘉洹展示出過人技巧。

下午上演的男子青年組比賽,雖然一度受天雨影響而暫停,但戰況仍相當精彩。文杰皓與顧嘉洹分別展示出過人技巧,互相逼使對手在下一輪提升動作難度,最終顧嘉洹僅險勝並成為冠軍。

男子青年組三甲分別是亞軍文杰皓(左二起)、冠軍顧嘉洹及季軍榮天裕。

平日在北京訓練的顧嘉洹稱,比賽前數天不斷來回京港兩地,幸有爸爸陪伴,感謝對方支持與鼓勵。他認為港運會比賽期間,大家互相鼓掌「氛圍很好」;又讚揚文杰皓「很棒」,強調兩人友誼第一,「他能做出很難的動作,可惜最後的動作沒有算在時間內,我拿到冠軍,運氣也不錯。」年僅14歲的他表示,希望未來可以參加全運會,盡量取得最好的成績。

女子青年組冠軍Charlotte Keira Rouse盡用整個場地做動作,獲得裁判青睞。

至於女子青年組比賽,英日混血兒Charlotte Keira Rouse憑盡用整個場地、走出流暢的路線打動裁判得第一名。這位11歲的小女生對獲獎感到高興,但同時指出自己有改進空間,「比賽十分有趣,可以周圍走,享受速度的快感。」她更為自己訂下目標——在將來成為一位職業滑板運動員。

女子青年組三甲分別是亞軍温曉姸(前排左起)、冠軍Charlotte Keira Rouse及季軍呂穎姿。

壓軸的公開組比賽,女子選手分別為林卓珈與周希翹,林卓珈的表演明顯較佳,但她多次為「對手」周希翹加油,而周希翹屢敗屢試,終在最後一輪完成目標動作,贏得全場歡呼。

周希翹屢敗屢試,即使跌倒亦面帶笑容。

林卓珈結果同時拿下街式與碗池賽冠軍寶座。現年16歲的她4年前被用滑板代步的人吸引,網購滑板回家練習,自此喜歡上滑板,主項本是街式賽的她對獲獎感到開心,也不忘提到周希翹,「我們平時一起玩,是好朋友,當然要鼓勵她,最重要是她完成到自己的目標。」

女子公開組冠軍林卓珈對能夠成為港運會新增示範項目冠軍感到十分驚喜。

林卓珈透露,早年初接觸滑板時,滑板項目仍是小眾運動,因此對滑板能夠在今屆港運會成為新增的示範項目感到十分驚喜。她表示短期目標是參加更多比賽、拿下更多金牌,希望能有助自己報讀心儀大學。

女子公開組冠軍林卓珈(左二起)及亞軍周希翹。

最後來到男子公開組,兩名參賽者均不斷嘗試高難度動作,結果早一日已在街式賽封王的于朗,力壓何志鋒稱霸碗式賽,成為「雙冠王」。

26歲的于朗2017年曾於天津全運會碗池賽奪得銅牌,為滑板界在全運會作出「零的突破」,他去年亦代表香港出戰杭州亞運,結果在碗池賽得第11位。

男子公開組冠軍于朗曾奪得2017年全運會銅牌。

現仍是港隊成員的他全職教滑板,幾乎每日都在滑板場,「寓教於操」;他這樣總結自己的表現:「比賽幾好玩,但自己懶,近來少到這場地練習,習慣在(碗池)小型一點的荔枝角公園極限運動場踩,(將軍澳)這種要計劃路線的場地相對接觸較少,所以有點生疏,加上受天氣影響,熱身時間有限,發揮差了一點。」

今屆港運會滑板比賽參加街式賽的人數比碗池賽多,于朗認為本地滑板運動源於街式賽,因此受有年資的運動員偏好,但新一代受惠於新建的滑板場,更多年紀較輕的選手玩碗池賽,「他們的身型相對細小,更容易控制轉身等動作,跌起來也不會這麼痛。碗池的速度、離心力都是街式沒有的。」

男子公開組冠軍于朗(左二起)及亞軍何志鋒。

于朗同樣樂見滑板成為今屆港運會新增項目,「這只是第一屆,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滑板,見到這種比賽模式,未來吸引更多愛好者參與。」有提早到場觀賽的他認為,香港新一代滑板運動員能力不錯,甚至比現時的自己更叻,「我這個年齡再去學習玩大型碗池相對困難,他們能夠自小接觸、戴護具去練習,進步會快很多。希望能培訓更多新一輩代表香港比賽,而非每次都由我參賽,可能我能轉為帶隊的角色。」

最後,于朗寄語一眾後輩要繼續踩下去,「戴好防護裝備,避免受傷。其實若非喜歡滑板,很難堅持去練習這麼多招數,所以記住滑板最重要是玩得開心,勿因為家人逼你玩而去玩,好好享受。」

一眾年輕滑板選手都十分享受今屆港運會比賽。

第九屆港運會的滑板項目已經在5月12日圓滿結束,在接下來的日子,港運會仍會有多個比賽項目上演,市民可結伴入場睇比賽,為自己社區的運動員打氣、感受大型運動會熾熱又歡樂的氣氛。

如欲重溫滑板碗池賽的完整片段,可瀏覽香港電台YouTube頻道。所有港運會的決賽設網上直播,港台電視32台也會直播七個體育項目的決賽,更歡迎市民親臨比賽現場,為運動員打氣,感受體育競賽的熾熱氣氛。如欲了解更多第九屆港運會賽程,可瀏覽港運會網站 hongkonggame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