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17】盧覓雪與蔡毅明:瘦=美=快樂?

撰文:孔慧懿
出版:更新:

在書展期間舉行的「《風格女子》——在說穿與看穿之間」講座上,書中其中兩位受訪者,資深傳媒人及藝人盧覓雪(Michelle)與旗袍品牌Yi-Ming創辦人兼設計師蔡毅明(Grace)現身對談。她們不約而同認為,比起迎合別人的標準,我們更應該愛自己,接受自己。「當我成為了叉燒後,我必須要面對得到自己是塊叉燒,不然怎麼辦,難道埋怨為何我不是雞髀?」

拍攝:Jamie、Jeff、Desmond

剪輯:Katy

採訪:Cyris、Timothy

以張國榮十三首歌為題 《有心人》書寫與世界連結的勇氣|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繼《那些貓們》、《微塵記》等小說集後,香港作家張婉雯為了偶像張國榮,在今年出版了小說集《有心人》,書名連同當中十三篇短篇小說皆以張國榮的歌曲名稱為題,既承傳着他的精神,也展現了香港近年的變遷。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書寫自己與世界連結的勇氣 ——《有心人》(上)

小說集《有心人》(圖片由香港電台提供)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張國榮是我初中開始便很喜歡的藝人。」張婉雯自白道,追星成了她與偶像一同成長的連結。她對張國榮的欣賞,漸漸從帥氣的臉龐,擴大至其為香港文化帶來的影響。偶像的面貌,是由人們投射而成,張婉雯發覺近年港人口中的張國榮,成了一種貴遠賤近的佐證。「人們常說:『現在的新星怎及得上以前的張國榮、梅艷芳?』。我覺得他們不是真心覺得以前的藝人更好,只是看不起現在的新星。」香港和張國榮在不同人眼中,能投射出不同的樣貌;而張婉雯則從特別的角度,找到兩者的共同點。

「張國榮因為抑鬱症離世,而這幾年,香港也活在壓抑之中。」張婉雯說。

張國榮《英雄本色》(1986年)(《英雄本色》劇照)

《有心人》後記提及,這個城市六成人出現抑鬱症狀。張婉雯也曾經一度被抑鬱症纏繞,而她在這部作品中,她選擇以「抑鬱」二字把自己和偶像連結起來:「我和偶像患上同一種病,但他在生的年代,人們都對這個病了解不深。」張國榮功成名就,卻選擇了結生命,喚醒大眾對抑鬱症的關注。張婉雯希望透過這部著作,帶出每個人、甚至每片地方,都未必如其外表一樣光鮮,總會有暗黑、負面的面貌,需要我們深入了解。

《有心人》收錄的十三篇短篇小說裏,除了探討愛情、描寫疫情,還有關於精神健康的書寫,例如〈紅蝴蝶〉及〈不想擁抱我的人〉。

在香港,第一個認真打破性別框架的藝人相信是哥哥張國榮。(電影截圖)

〈紅蝴蝶〉的內容圍繞一名患上情緒病的女子與她的丈夫及主診醫生的對話。

求診過程中,這位女子經常想起一位小學同學,他經常被同儕嘲笑爲娘娘腔。人物之所以這樣設定,除了令人想起張國榮生前勇於打破性別定型的形象外,故事中的男生也真有其人。和書中描述的一樣,男孩的舉止比較陰柔,而且曾經偷過鄰居的裙子。「用現在的說法,他其實有易服癖;但你想想在四十年前,社會根本沒有這種認知。」張婉雯說。因為不合符社會規範,男孩被標籤作「不正常」,及後被孤立、嘲笑、父親毒打……甚至不被社會接納,無處可逃。

張國榮於2000年的演唱會中,穿上由Jean Paul Gautier設計的裙裝。雖然當時被不少媒體恥笑,但他無疑是香港性別革命的先驅,而這身造型亦是經典之一。(網上圖片)

「小時候的我,只覺得他很慘,但我無法協助他甚麼。」張婉雯嘆息道:「我只想寫出來希望他知道,有人看見他的難處,並願意了解和接納他。」〈紅蝴蝶〉除了書寫「奇怪的人」,也寫「正常人」在社會的自我壓抑。故事中的女子與張婉雯自身有相似之處:「她是個很乖巧的人。你知道,乖巧的人就是最懂得壓抑着自己奇怪那面的人。」旁人眼中的正常人,也會有奇怪的一面,抹去標籤,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獨特生命。

抑鬱症固然困擾張婉雯,但也讓她建立以書寫自己與世界連結的勇氣,而這份勇氣,令抑鬱的結局不止是死亡,她的文字,相信也能令世間每顆孤獨的生命感到一絲溫暖。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