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成新熱門淘金地?4位年輕人移居南美 重新找尋人生意義

浪漫與混亂並存,構成了許多國人對拉美的想象。
拉美人口基數龐大,消費意願強烈,近年來,從出海開拓的大型企業,到追趕商機的個體,越來越多人將「掘金」的目光投向這片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大陸。
一条聯繫了4位在拉美工作的中國人。99年女生Olivia,大廠外派墨西哥「高效搞錢」,也獲得活在當下的坦然與勇氣。95後男生身在大廠,但外派海外工作讓他逃離內卷。30+的小蘇從巴西國企辭職,創業開蛋糕店,創新的中式月餅被巴西當地媒體報道。媒體工作20餘年的楊帆,一家三口搬到厄瓜多爾生活,他轉行成為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女兒在當地接受快樂教育,全家一起重啟人生。
他們在地球的另一端工作賺錢,安頓生活,碰到過難題,也尋得一筆無形但珍貴的資產——自由與人生的新可能。
一条編輯:陳必欣
外派收穫補貼,也收穫新的思維方式
Olivia,20+,中企外派,墨西哥生活3年
我是學西班牙語專業的,這是我本科畢業後在墨西哥外派的第三年。薪酬上的優勢,我相信這是所有選擇外派的人一定會考量的。多出來的這部分工資來自每天的補貼,按在國外工作的天數算,對於我們這樣剛畢業的小年輕,本身的工資不算多,外派補貼比每月工資還高。
另一個對比同齡人的優勢,是我們不用擔心住宿和交通問題。我的公司國內base在深圳,一個月房租3500人民幣(折合約3700港元)左右,每天坐班通勤往返也將近一小時。但是外派墨西哥,公司會給我們安排距離公司走路可達的房子,條件很好,安全便捷,省下租房和通勤開銷。
我在公司負責產品項目管理,外派的工作壓力可能視具體的部門而異,但有一點是最要命的——14個小時時差。和國內對接,基本百分百是我們去遷就國內的時間,國內9點半上班,我們這已經是晚上7點半,所以經常要熬夜開會。
所以說實在的,對於做這份工作有多堅定,倒也沒有,難受的時候也很多,比如在這裏生病只能自己一個人熬過去,比如遠離國內所有的社交圈。
但每次聽說國內類似的崗位也很辛苦,還是覺得算了——都很苦,還不如多賺點補貼,一個月能賺國內三個月的工資,為什麼不節約這個時間成本呢?
所以對於我來說,外派的收穫第一是錢,第二是思維模式上,在這裏藉由語言優勢接觸到另一種文化,就像你的思維裏會多了另一個世界。
這裏的雨季,每個中國人都會帶傘,但很多墨西哥人反而不帶。有一次我問一個墨西哥朋友為什麼,他說:
「因為我們可以在雨裏跳舞,我們可以去享受下雨呀!」
這種生活態度也和這裏的社會現狀有關,墨西哥近二三十年基本都處於發展停滯的狀態,這裏的人慢慢也接受了:你很努力也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的時候,也只能積極生活。
雖然我本身不太愛像墨西哥人一樣跳舞喝酒開party,但在這裏待的時間長了,還是多少會逃離國內的焦慮氛圍,像他們一樣活在當下。
之前我也會侷限於國內的思維,覺得5年之後我就30歲了,女生30歲就必須回國去完成一些「任務」。但在國外待久了,我也不再那麼為這種「時間軸」焦慮。
現在我會對自己開放可能性,很難說一兩年後我會不會遇到更好的工作機會,會去其他國家。我會去看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去找一個地方,實現我理想的生活狀態。
南美重啟人生,像打開一局沒有攻略的塞爾達
楊帆,40+,野生動物攝影師,厄瓜多爾生活近2年
我從事媒體工作20多年了,大學畢業後在成都一家主流媒體做職業記者。在成都的生活還是比較滋潤的,但就是那種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過了40歲,我和夫人幾乎是一拍即合,覺得人生下半場也該重啟了,決定辭職出國。
選擇厄瓜多爾這個小眾國家,一是考慮這裏生活成本低——物價基本和國內成都持平,食物很新鮮,品質最好的肉類食材如牛肉,還有海鮮,都比國內便宜,汽油價格大概是國內的三分之一。但電器和一些生活日用品全靠進口,價格偏貴。
我們住在首都基多(Quito),這裏的教育資源也是我們主要考量的因素。我女兒來南美時只有6歲,正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她在這裏的國際學校上學,在起步階段掌握英語和西班牙語兩種外語,每個月學費500美元,兩個語言教學各佔50%。
之前我們有好朋友全家帶女兒去泰國陪讀,泰國的國際教育性價比也很高,當時我們也考慮過,但想到泰語過於小眾,而西班牙語是全球第三大語種,最終還是決定來厄瓜多爾。
基多四季如春,常年日均氣温在20度左右,整座城市看不到一台空調、一台電扇。我走過全球很多地方,這裏是我待過氣候最舒服的城市,在市中心還有一片非常原始的國家森林公園!
我一直是個狂熱的動物愛好者,在國內就養過很多種動物,比如100多隻世界各地不同品種的龜。所以厄瓜多爾給我的震撼太大了,這個在國際上幾乎無存在感的國家,就像一個巨大的天然動物園,分佈着差異化極大的野生動物。厄瓜多爾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一系列自然權利編入憲法的國家。
攝影是我自大學以來一直堅持的愛好,剛來厄瓜多爾的時候我在當地一家中資企業上了一年班,後來就離職專心拍野生動物。
我第一次在這片土地上拍攝,是在基多旁邊的明多雲霧森林拍蜂鳥。全球有330多種蜂鳥,厄瓜多爾就有130多種,我朋友的餐廳隨時都有蜂鳥光顧。
在厄瓜多爾的攝影師經歷讓我做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年5月,我的個人攝影展在成都開幕,展覽還獲得了厄瓜多爾駐華大使的點贊。
在國內,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目前最舒服的事情之一就是逃離了朝九晚五的坐班和KPI考核。我現在的工作就是我的興趣愛好,每周末我都會約上朋友自駕進山拍鳥。
最近我和朋友合開了一家旅遊公司,接待從國內和北美來的華人觀鳥團,剛剛起步,還談不上什麼收入。但總體來說,這個國家的日常消費對我們很友好,我們也有一定積蓄,我夫人現在也在嘗試中厄經貿相關的行業。
來到南美之後,我女兒也肉眼可見地變得開朗活潑,南美國家足球氛圍濃厚,她在這裏也喜歡上了踢足球。因為學校沒有中國同學,平時她和小夥伴交流都是西語、英語,晚上我會抽四十分鐘給她補習漢語,讀唐詩和寫漢字。
帶孩子出來讀書也是想逃離教育的內卷,厄瓜多爾小學是以快樂教育為主,完全不給孩子太多的壓力,每天早上七點校車接娃上學,下午三點送回家,幾乎沒有什麼家庭作業。
目前我們在厄瓜多爾算是旅居,還沒有完全決定正式定居,隨着孩子的成長,未來我們也會視實際情況選擇下一個目的地。
我們一家三口最愛的遊戲之一是《塞爾達:曠野之息》,它沒有給你規定程式化的遊戲流程,玩家在開放性的世界裏盡情遊歷和冒險,這就是現在我們追求的人生態度。
作為攝影師取得的成績,都是我在沒有「遊戲攻略」的情況下完成的,我也希望在這片神奇大陸繼續「打怪升級」。
大廠外派,有壓力但沒有意義的卷
Anthony,20+,中企外派,墨西哥生活3年
我本科學的是西班牙語,畢業後入職一家大廠,國內培訓了四五個月,就外派來墨西哥工作,已經差不多三年了,現在做的是合同商務經理。
從大一入學學西語開始,我就確定我未來會找外派工作,第一是覺得比較自由,國外的生活沒那麼卷,第二外派賺得也多一點。
說實在的,只要是中國公司,即便外派也沒有壓力小的,但在國外確實沒有國內同事之間那種無意義的卷,尤其是peer pressure(朋輩壓力),普遍比國內小很多。首先願意外派出來的人並不多,既然外派了,尤其是我們會西語的,不可替代性比較強,一般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所以客觀上這種同輩之間的比較、競爭、內卷其實就比較少。
和墨西哥同事的相處也挺好的,能進入中資企業,他們工作能力和態度都是OK的,同時拉美人享受生活的態度也是留在他們骨子裏的。
有一次我就在辦公室咳了兩下,說今天頭有點痛,我的墨西哥同事就趕緊催我回去休息,到時候就說我開會去了,同事之間的工作氛圍整體都很不錯。
墨西哥人很愛交朋友,我去過好幾個本地朋友的生日聚會,他們會把朋友的朋友都請上,認識的不認識的在一起,在他們家的院子裏攢一個大party,有的誇張到請七八十個人。
我是個i人(編按:內向的人),但也很享受和這些墨西哥朋友出去玩,因為你知道這是一個很友好的局,沒有壓力,就是開心。
在國內我覺得大家還是很努力地剋制自己,比較靦腆,也比較緊繃。我對這裏的生活方式、行為規則、思維邏輯都挺適應的,未來也有定居國外的想法。
巴西創業賺到錢,重要的是願意去解決問題
小蘇,30+,蛋糕店創業,巴西生活超10年
我是在巴西出生的,當時父母都在巴西做生意。我八九歲的時候,父母因為生意上的變動決定帶我回國,當時我更像一個巴西小孩兒,相比中文,說葡語說得更多。
回想起來也很神奇,可能因為人的記憶系統和語言有關吧,回國後我花了很長時間適應,不再說葡語,慢慢地八九歲以前的記憶也變得很模糊,這種模糊逐漸變成一種「眷戀」,我總想着長大後我要再回到巴西。回國後我在北京上學,考上了清華經管學院,之後就決定來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讀研。
原計劃是讀完研就回國,但恰巧這邊有不錯的工作機會,我進入一家金融行業國企工作了5年,後來又到聖保羅(São Paulo),在一家電力行業國企工作了5年。
在這期間,開蛋糕店是我一個遙遠的夢想,這個夢想的由來還有點悽慘——剛回國的時候我家經濟條件不太好,有一年生日我怎麼求我爸媽都不給我買蛋糕,當時就讓我覺得蛋糕是個特別神聖美好的東西。
企業工作的最後幾年裏,我一直在業餘時間學做蛋糕,從自學到報班學,從做好蛋糕免費送給我的朋友們,到通過新媒體的宣傳賣給更多人。當我意識到我賣蛋糕的收入已經和我正常工作收入基本持平,有時甚至更高,我決定辭職。所以雖然說是裸辭,但那時我的微信裏已經有將近1000個客戶了。
想在巴西創業成功,一個核心因素是成本。舉個例子,巴西原產的黑芝麻是沒有香味的,沒法拿它做中式的黑芝麻點心。絕大多數人會去買中國進口的黑芝麻,但這意味着成本會變高。當時我去了很多農場考察,和巴西當地的蛋糕店主交流,最後找到一家當地的黑芝麻供應商,可以提供中國品種的黑芝麻,價格位於本土普通黑芝麻和進口黑芝麻之間,我就獲得了成本上的競爭力。
巴西就是這樣,市場機會很多,但也存在很多訊息不對稱,不像國內有那麼多培訓機構的經驗分享和配套設施,你要學會自己獲取訊息、篩選甄別,問當地店主、找相關部門、找在中國的外援。所以說,在巴西創業確實能賺錢,但重要的是你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選擇逃避,那麼你是賺不到錢的。
我開蛋糕店的目標一直不止是短期盈利,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長期主義的事業,不止做中國人的市場,也要做巴西人的市場。除了蛋糕,我們的主營業務還有伴手禮,中資企業要給員工們送節日福利,這是我觀察到的一個市場機遇,今年我們承包了幾家中資企業的中秋節月餅禮盒。
和在企業打工不同,創業容易陷入一種「農民伯伯的焦慮」,用低質量的勤勞去代替高質量的思考,我也很警惕這一點,所以要強迫自己花更多時間去思考策略。
現在我的蛋糕店有比較穩定的收入,足夠我去堅持這項事業,也有底氣去享受生活,關鍵是生意做得好、做得大,我能感覺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同場加映:90後在非洲儲下人生第1桶金 人工高福利好0消費 返工偷懶是常識(點擊放大瀏覽)▼▼▼
我也一直很嚮往親密關係,之前我有一個談了很多年的男朋友,他最後選擇回國了,也希望我放棄蛋糕店的事業回國結婚過日子,但我不願意。之後我也找了新的男朋友,我覺得每次談戀愛不一定奔着結婚,但我可以更了解男人,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人本身。
現在我父母都生活在國內,我回國內待着其實也挺開心,但首先我希望把巴西的蛋糕店經營成一個有規模的連鎖品牌,我就可以隨便去哪旅居了。
我一直是個順其自然的人,在中國、在巴西,或者讓我去加拿大、去美國,我覺得都很棒,什麼地方又能給我錢,又能給我時間,這個地方就是天堂。
同場加映:人到中年留學值得嗎?3名30多歲單身女性裸辭出國 創造人生拐點(點擊放大瀏覽)▼▼▼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