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官稱中國為專制國家 和美國做生意比中國實惠

美高官稱中國為專制國家 和美國做生意比中國實惠
撰文:王燕婷
出版:更新: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當地時間周四(12日)出席拉美工商領袖峰會,他在會上積極拉攏拉美國家和美國做貿易,稱不會把美國在拉美地區的領導地位拱手讓給像中國這樣的專制國家。

拉美工商領袖峰會在拉丁美洲峰會(Latin American summit)的前一天(4月12日)召開,羅斯在會上表示,拉美國家跟美國貿易來往比中國實惠,他還稱中國是剝削拉丁美洲豐富自然資源的專制國家。

他稱美國從拉丁美洲進口的大部分是製造品,而中國從拉丁美洲進口的主要是原材料和農產品,「製造品含有更高價值,能提供高收入的工作機會」。

美國白宮官員在拉丁美洲峰會召開的一個星期前,稱除了會藉機拓展美國的貿易機會,也要說服拉美國家抵抗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

就美國有關中國與拉丁美洲貿易關係的言論,中國駐秘魯大使賈桂德4月11日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美國如果將拉丁美洲國家捲進中美貿易摩擦,是對地區國家的不尊重。

「特朗普已經輸掉了對華貿易戰」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三周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了醖釀已久的「對等關稅」,規模和範圍遠超外界預期。各國在憤怒和憂慮中尋找對策時,中國已「11箭齊發」,率先對美採取反制措施。

面對美國的步步施壓,中國誓言「奉陪到底」。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訛詐,在中國這裏算是踢到了鋼板。

多家外媒分析指出,中國在這場較量中手握多張王牌,包括日益多樣化的出口市場、難以被取代的供應鏈、對關鍵戰略礦產的掌控等。此外,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發動的貿易戰,已促使中國降低了對美國進口產品的依賴程度。

而在美國,貿易戰及混亂的政策已導致其國內經濟增長預期大幅下調,金融市場受到重創。失去最大市場的美國農民怨聲載道,離不開中國貨的「關稅難民」湧入中國電商平台。美國民眾對特朗普政府的不滿情緒迅速升温。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等眾多知名專家學者認為,特朗普會輸掉對華貿易戰。(網絡圖片)

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弗里德曼(Thomas Loren Friedman)在內的眾多知名專家學者認為,特朗普會輸掉對華貿易戰。

在國內外壓力下,白宮、美國財長接連「降調」。特朗普當地時間4月22日否認會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並認為能與中國達成協議,「大幅下調」對華關稅。

「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對於美方挑起的這場貿易戰,中國的立場是明確一貫的。此前,中方已多次強調,中方不願打,但也不怕打。美國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終將以失敗告終。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強調中方對美國關稅戰,必然奉陪到底。(外交部網站)

「中國佈局已久,美國痛感更強」

韓媒《韓民族日報》4月17日報道稱,面對特朗普政府的貿易宣戰,中國之所以寸步不讓,根源在於兩國迥異的貿易結構。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消費品,而美國對華出口則以工業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為主。這意味着隨着雙方關稅升級,美國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關稅之痛」將更加明顯。

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中國組組長鄭智賢(音)分析指出,依賴中國消費品的美國民眾將更強烈感受到關稅衝擊。由於美國難以找到中國產消費品的替代品,恐將面臨物價上漲壓力。相比之下,中國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來,已積極佈局進口多元化戰略,不僅建立了替代供應渠道,原材料自給率也顯著提升。

報道指出,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經歷貿易戰後,中國已逐步降低對美國進口商品的依賴度,美國商品佔中國進口總額比重從2017年的8.4%降至去年的6.4%。

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主席,本身是一名來自肯塔基州豆農的拉格蘭(Caleb Ragland)近日以題為「我是一名投票給特朗普的大豆農民。我懇求總統結束貿易戰。」(I’m a Soybean Farmer Who Voted for Trump. I’m Begging the President to End the Trade War)投書。(美國大豆協會網站)

以大豆為例,中國多年來一直是美國大豆的最大買家,2024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總額近128億美元,約為其大豆出口總額的一半。不過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來,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大幅萎縮。

《日經亞洲》指出,2017年,美國大豆佔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近40%,但到2024年,這一比例降至20%左右。巴西大豆的進口量則從2017年的50%攀升至70%。此外,報道還發現,中國自今年1月中旬起就凍結了美國大豆和玉米的採購訂單,同時增加了從巴西等國的採購。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能源領域。航運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中國停止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的時間已經持續70天,不斷刷新五年來的間隔紀錄。

彭博社此前報道稱,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今年1月曾宣稱,LNG應成為貿易談判的「籌碼」,但中國並未配合。報道還指出,中國政府實現關鍵能源供應多樣化的努力已見成效,「中國推進自力更生阻礙了特朗普樂見的能源交易。」

在科技領域,中國近年來也在積極佈局。彭博社專欄作者凱瑟琳·索貝克(Catherine Thorbecke)日前在一篇評論中寫道,多年來,中國科技行業一直在應對出口限制,這迫使其以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並推動了自上而下的支持,以實現更廣泛的科技目標。

2022年4月14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卡梅倫縣的Cheniere Sabine Pass液化天然氣出口(LNG)裝置,一艘 LNG油輪在拖船引導下航行。(Reuters)

索貝克指出,貿易戰下,反倒是那些依賴中國供應商的硅谷公司將受到衝擊。美國暫緩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關稅已經說明「中國甚至無需談判就能獲得這些豁免」。

「你不能發動一場贏不了的戰爭」

「與中國打貿易戰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主意」,《大西洋月刊》4月18日以此為題,刊登其特約撰稿人湯普森(Derek Thompson)的文章。

作者指出,特朗普對待貿易戰的態度,就和他裁撤美國政府部門一樣隨心所欲、缺乏深思熟慮。但兩者的不同點在於,特朗普能在一天內炒了美國政府僱員,卻不能在一天內解決與中國的貿易戰。

「對於某些產品類別——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玩具、鋰電池——我們很難想象如何迅速與中國脱鈎,因為中國在這些類別的進口中佔了很大份額。」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供應鏈管理專家傑森·米勒(Jason Miller)說。

2019年5月9日,美國華盛頓,在蘋果卡內基圖書館盛大開幕和媒體預覽期間,一名蘋果商店員工走過新店的iPhone插圖。(Reuters)

據米勒梳理,美國對中國依賴最深的商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家庭日用品。在美國所有進口商品中,中國產品佔可拆卸硬殼兒童安全座椅的99%、寵物玩具的96%、烹飪用具的95%、兒童塗色書的93%、微波爐的88%,以及12歲以下兒童玩具的70%以上。

在高關稅下,「這些商品要麼根本買不到,要麼價格翻倍。」米勒說。

第二類是對美國製造業和能源至關重要的金屬和電子產品。中國在鋰、鎳、鈷、錳等金屬的全球加工中佔據50%以上的份額,中國一旦收緊出口管制,美國可能很快就面臨電池和電網儲能價格飆升的局面,這將推高能源價格,並大幅增加電動汽車的成本。

文章稱,美國無法找到中國玩具和電子產品的替代者,因為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如此高效地生產那麼多玩具或手機,但中國卻能更容易地調整其供應鏈,應對與美國的貿易戰。

美國無法找到中國玩具和電子產品的替代者,圖為沃爾瑪超巿內的玩具部。(路透社)

澳洲廣播公司(ABC)也指出,從電子產品、機械、服裝、鞋類等製成品到各種建築材料,中國幾乎在所有消費品領域都佔據主導地位,這也是美國為什麼要從中國購買這些商品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報道指出,兩年前美國還能向中國出口大量晶片,但在特朗普發動新一輪貿易戰之前,美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禁止了晶片對華出口,這導致其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任何籌碼」。

「正如特朗普經常說的,你永遠不應該發動一場你贏不了的戰爭。」報道寫道。

「為什麼特朗普會輸掉貿易戰?因為他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4月16日,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授、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以此為題發表署名文章,直指在此輪貿易戰中,「佔上風的是中國,而不是美國」。

克魯格曼指出,特朗普不懂貿易的真正含義,即貿易的重點在於「你能買什麼,並非你能賣什麼」。他解釋說,美國賣給中國的多是農產品,中國可以輕鬆地找到替代,而美國卻很難找到中國商品的替代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4月16日發表文章,以「為何特朗普會輸掉貿易戰」為題。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Adam S. Posen)也發表了類似觀點。他本月初在《外交事務》雜誌上發文,指出中國在關稅戰中佔據「升級主導」(escalation dominance)優勢,即「一方有能力以一種讓對手不利或代價高昂的方式升級衝突,而對手卻無法以同樣的方式反擊」。

文章指出,美國在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之前就展開貿易戰,幾乎註定失敗,且代價慘重。他說:「華盛頓,而不是北京,正在把所有賭注押在一手必輸的牌上。」

《世界是平的》作者、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毫不掩飾對特朗普的不滿,再次將其團隊比作「小丑」。他尤其提到,特朗普的貿易戰策略存在諸多問題,目的不明確,手段不理智,不僅傷害了自身,還疏遠了盟友;相比之下,「中國不會像特朗普那樣胡來」,中國專注於相關產業發展且成果顯著。

《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

「虛張聲勢已被識破」

「特朗普已經輸掉了對中國的貿易戰」,英國《每日電訊報》4月15日以此為題,刊登其世界經濟編輯普里查德(Ambrose Evans-Pritchard)的文章。他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金融和全球貿易實力,中國幾乎不可能屈服。

相反,儘管特朗普堅持告訴全世界,他不會在關稅問題上讓步,而且「沒有人能逃脱責任」,但當他看到美國汽車價格將飆升後,很快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做出了讓步;他在發現美國製造的iPhone價格或飆升至3000美元以上後,宣佈豁免對智能手機、電腦、晶片等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

普里查德指出,除了特朗普的支持者,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特朗普的虛張聲勢已經被識破。

對於其他觀察者來說,美國混亂的貿易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已遠超貿易戰本身,更嚴重損害了美國的產業,動搖世界對美國的信心。

2025年4月9日,美國華盛頓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總統特朗普準備簽署行政命令之際,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站在他身後。(Getty)

就在美方低調宣佈豁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對等關稅」後兩天,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宣稱關稅只是暫緩執行,這些產品將面臨單獨關稅。

索貝克直言,這場豁免電子產品關稅的鬧劇暴露了貿易戰中的所有錯誤,創造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使得任何形式的長期規劃、尤其是重大投資或人才招募,都變得幾乎不可能。

她解釋說,撤回關稅的動作表明,要麼特朗普認識到了這些關稅對美國公司的傷害,要麼就是大科技公司的負責人買通了他。如果是前者,說明美國當前的貿易政策存在根本性問題;如果是後者,則更令人擔憂,說明那些對白宮沒有影響力的企業該做好應對更大沖擊的準備了。

美國關稅政策引發搶購潮。(視覺中國)

「所有的反覆無常都在加劇不確定性,讓經商變得異常艱難,」索貝克寫道,「這最終有可能扼殺美國的科技雄心和創新。」

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也讓美國市場吸引力嚴重褪色。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網站4月21日指出,幾十年來,美國金融體系一直被視為全球最穩定、最強大的金融體系之一。但現在,人們擔心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讓全球投資者對美國失去信心。

美國前財長耶倫上周受訪時坦言,投資者似乎開始迴避美元資產。她表示,美國國債收益率的飆升令人擔憂,近期美國債券市場的動盪和美元的疲軟反映出「信心的喪失」。

特朗普政府貿易戰政策朝令夕改,造成罕見「股債滙」三殺現象,美元指數近日急挫至100以下。(Trading Economics)

還想脅迫他國選邊站隊?

眼看醖釀已久的貿易戰落得一地雞毛,美國試圖集中精力對付中國。多家境外媒體報道,消息人士透露,美國正準備在關稅談判中向其他國家施壓,要求其他國家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以換取美方關稅豁免。

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應稱,近期,美國打着所謂「對等」旗號對所有貿易伙伴濫施關稅,同時又脅迫各方與其開啟所謂「對等關稅」談判。這是打着「對等」的幌子,在經貿領域推行霸權政治、實施單邊霸凌。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強調:

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也得不到尊重。為一己一時私利,以損害別人利益來換取所謂豁免是與虎謀皮,最終只能是兩頭落空,損人不利己。

在半島電視台網站看來,對大多數國家來說,今天的中國是比美國大得多的貿易伙伴,這限制了特朗普對他們的施壓。

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今年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全球約70%的經濟體(145個)與中國的貿易額超過了與美國的貿易額;中國是60個經濟體的最大貿易伙伴,幾乎是美國(33個)的兩倍。

報告指出,自2018年-2019年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對美國的領先優勢不斷擴大。2018年,全球有92個經濟體與中國的貿易額是其與美國貿易額的兩倍多,到2023年,已有112個經濟體達到這一水平。

美國德州共和黨眾議員勒特雷爾(Morgan Luttrell)4月16日出席市民大會,一位從事醫護行業的民眾指關稅導致美國藥物短缺,稱美國多數醫療用品和藥物供應來自中國,責問勒特雷爾會採取哪些行動阻止醫院陷入癱瘓。(影片截圖)

「如果特朗普的目的之一是傷害中國,那麼他的第一次攻擊就失敗了。」半島電視台網站寫道。

「特朗普似乎不明白中國的貿易流有多重要,」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說,「而且,他沒有(為其他經濟體)提供太多『胡蘿蔔』,比如增加投資。所以,我認為他不會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在埃雷羅看來,一些與美國貿易關係特別深厚的國家可能會對其妥協,「拒絕從中國進口」,然而,「對於大多數美國的其他貿易伙伴而言,中國在供應鏈中的存在是如此巨大,脱鈎幾乎是不可能的。」

「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是短視的,」埃雷羅指出,「試圖撬動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在那些美國設有軍事基地的國家或許會奏效……他們或許不得不接受美國的關切。但對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來說,特朗普越是威脅,這些國家就越會站在中國一邊。」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