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行山路線】大棠起步遊走五小山崗 上蠔殼山看錦田平原變遷

撰文:刹那
出版:更新:

元朗南十八鄉與大欖腹地及蓮花山之間有一列小山崗,山高不過三百米,地質一如青山及大欖,以砂石為主,植被多為植林,常見有(疑似)大葉桉(Eucalyptus robusta)、(疑似)毛葉桉(E. torelliana)及大葉相思(Acacia mangium)。
山崗由南至北分別為白水嶺、四排石山、井坑山、掌牛山及蠔殼山,前三者為大欖涌郊遊徑所在,路平坦而上落差細;然後要數景觀最佳者,卻是掌牛山與蠔殼山,環顧大帽山、大刀岃與桂角山外,更見證元朗與錦田近年的極大變遷。
同為農歷新年的半日閒遊,與六年前相近的行程相比,青山猶在,人事物卻大幅變遷。

元朗五山遊,行白水嶺、四排石山、井坑山、掌牛山及蠔殼山。(刹那授權使用)

路線︰南坑排→東白虎坳→白水嶺→四排石山→井坑山→掌牛山→蠔殼山→凹頭

大棠南坑排起步,比起大樹下的冗長馬路來得舒適,經過大棠渡假村以東,接上大棠自然教育徑,此段亦作南坑排古道,乃元荃古道的終點。

東白虎坳處有一古廟,如今香火仍盛。過澗後棄主徑,接白水嶺登山口。映入眼簾為一幅沖蝕地,這不是「大峽谷」,而是劣地在失去保護下受風雨假蝕形成的曲折地形,谷中已長滿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崗松(Baeckea frutescens)等耐旱耐貧瘠的植物。

續登,接大欖涌郊遊徑,可望見不遠處的白水嶺峰頂,風化的山脊成為路徑,兩旁長滿雌雄毯果的馬尾松。下望能窺見大欖隧道元朗的出入口,後方便是河背坑水塘以下的兩段(引水道以下及引水道至水塘段)。山徑漸進入疏落的植林帶,不經四排石山 290 米之測量墩,惟離主徑不遠。山峰側建有涼亭,可作休息。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4

更多新界行山路線:

【元朗】朗屏路登丫髻山睇日落 盡覽天水圍元朗漁塘景色

【沙田】周末輕鬆行 高處窺探城門隧道影相打卡

【粉嶺】登海背嶺紅花嶺飽覽沙頭角海景 日落下走禾徑山

【大埔】大尾篤起步遊橫七古道 賞沙頭角風光行往烏蛟騰

由四排石山往井坑山的路暢快平坦,十八鄉平原盡收眼底。前方有掌牛山鎮守平原東面,下有一村名崇山新村,後方有一可遊短澗名崇山石澗。

抵井坑山山頂之涼亭,繼行不久路即分叉,直去為郊遊徑路線,迂迴下降至大欖隧道轉車站;西北坡之山徑亦急降井坑山與掌牛山之間的山坳,可西降祟山新村。

東望可見青朗公路和錦上路站,還有疇田片片的高埔村。降至山坳,有一水務署之水井,六年前於此地大休,望水井背景乾淨,今樹高枝繁,已是兩個景象。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掌牛山登山口就在此處。往祟山新村的73號專線小巴司機,仍以掌牛山稱呼總站。此山沒有植林,完全暴露於日光下。

此山景觀更佳,錦田以東近年新建的私樓漸漸出現。穿過電塔,未幾已是標高220 米的掌牛山測量墩。桂角山下的錦田、蠔殼山旁新建的朗善邨,還有十八鄉路將元朗市中心與鄉郊劃分的界線,拔地而起的高樓,元朗、天水圍、洪水橋三處住宅群集,構成香港最大平原的異景。

芒草搖曳,漸降蠔殼,越過墳地,來到山頂;六年前簡陋的神位,僅有三幅牆一個頂去供奉一塊石,如今卻「擴建」成金璧輝煌的小廟宇,更有太陽能發電板以手動開關的光管提供電能,廟中有三個神像,原來的石塊則在更裏面。

廟宇不似中式神佛,有象又有龍,不知是何許宗教;網上有說為「迷你天后廟」,恐怕有誤。山上英軍留下的戰蠔沒入芽卅茂草之中,也許待山火之後方能重見天日。戰蠔上的木橋甚有規模,不似政府之作,恐怕是出自修廟善信之手。

長期沒入雲霧之中的大帽山急然露半邊面,隨後再次消失。沿北路直接凹頭,多了木橋,卻少了昔日的探索感。於凹頭有一座簡陋小廟可與未修建前的蠔殼山山頂小廟比擬,每次踩單車經過皆有留意,卻多被行山人士所錯過。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10

【本文獲「剎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