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巴拿馬港口公司 - 巴爾博亞港 – 巴拿馬(長和官網) 香港長和集團原訂簽署出售巴拿馬港口的日期,至今已過去一個月有餘,這筆交易仍懸而未決。中國大陸官員再次不點名批評長和不顧國家利益。長和則表明,交易不可能在不合法或不合規的情況下進行。
今年3月初,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在港交所公告,與美國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以228億美元出售長和在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資產,包括巴拿馬港口公司90%股權。雙方原訂4月2日正式簽署協議,但公告一出即招致巨大爭議。
當前這筆交易面臨變數,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審查還在進行中,巴拿馬方面也稱長和在2021年沒有妥善續簽港口運營合同,還欠了政府3億美元的費用,向檢方提出申訴。
交易拖延但不會簡單終止。下一步會怎麼發展?長和該如何為這一段幾乎是公司成立以來的最大爭議收場?
巴拿馬港口公司 - 克里斯托瓦爾港 - 巴拿馬(長和官網) 捲入中美角力
長和集團過去一年強調「輕資產」戰略,港口板塊在長和集團的整體收益中,佔比僅9%。中國媒體報道,長和港口一直醞釀出售相關業務,派駐巴拿馬運河港口的人員早前已陸續調回中國。
但正式出售港口的公告,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屢次表態要收回巴拿馬運河、中美貿易局勢趨緊的背景下做出的,導致市場無法以單純商業交易視之。
親北京港媒《大公報》從3月13日開始連續發文批判長和,指交易不是普通的商業行為,而是完美配合美國的遏華戰略,甚至引發國家安全隱憂。文章也被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網站轉載。中國監管機構隨後介入,協議簽署並未如期進行,但交易也並未取消。
有觀點認為,北京雖然不悅,但阻止這筆交易並非易事。一是涉及的資產均在中國大陸和香港以外,二是直接出手阻止交易,將有損香港營商環境,監管因而有所顧慮。
交易發展的幾種可能性
下一步,交易若繼續,一種可能性是把關鍵的兩個巴拿馬港口從43個港口交易中拆出來,先推進其他41個港口資產的交易。
《華爾街日報》4月中的報道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政府已告知長和及買家,全球港口的出售交易不太可能成為問題,不過該交易仍將面臨其他國家的監管審查。
知情人士還稱,該交易的全球部分可能在三到六個月內完成,涉及巴拿馬的部分可能需要長達一年的時間。《大公報》對此進行反駁,稱這是「利用外媒放風」、「分拆把戲行不通」。
中國外交部也針對該報道回應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該交易進行審查,交易各方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准前,不得實施集中,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並呼籲和港口交易方審慎行事。
事實上,如果按這個辦法推進,中國仍會損失一大部分的戰略港口資源,不符合自身利益。BBC中文網引述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的報告稱,中國在67個國家佈局了110個港口。如果長和的43個海外港口全部售出,那麼中國在這項戰略節點資源上,將瞬間損失掉將近40%。
交易的另一種可能,是引入中國的港口運營商。
香港特首李家超3月18日針對長和出售港口案表態時提到,有中資積極接洽。
中國大陸媒體《財新週刊》也引述一名國內港口企業人士稱:「長和出售港口業務的交易在最終完成前,其交易對象和交易規模可能仍會有變化,中國港口運營商目前也在與長和積極接洽中。」
但難點在於,長和與貝萊德、TiL組成的財團,3月已經進入145天的獨家談判期,到今年7月末,長和原則上不能與其他潛在買家,包括中資港口企業,就同一筆資產進行並行洽談或達成協議,否則將構成違約或違反談判協議條款。
第三種可能性,是最終巴拿馬政府決定從長和手中收回港口,重新公開招標運營權。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拉美問題專家格丹(Benjamin Gedan)對《紐約時報》說:「這件事拖延的時間越長,中國干預這筆交易的機會就越大。」格丹認為,巴拿馬政府最終可能會決定從長和手中收回這些港口,並公開招標運營權。
不過上述可能性,都沒有計入中國政府的監管,這或會帶來最嚴厲的後果。
《大公報》稱,除了反壟斷調查,中央還有大量工具,包括從國安角度審查交易是否涉及關鍵基礎設施或敏感數據的潛在風險,「必要時涉及國家安全的法律都是可以使用的」。
假設被認定涉及國家核心數據,交易或轉讓可能被叫停。若涉及國家安全,據香港《國家安全法》43條,被懷疑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罪的人需交出旅遊證件,限制其離開香港;若當事人財產被懷疑涉罪,可以凍結、限制、沒收及充公相關財產等。組織、企業的負責人也適用。
李氏家族鋪墊離場?
市場認為,這批港口資產不論賣給中資、美資還是巴拿馬企業,長和集團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市場的口碑、與北京的信任關係都已急轉直下。有網民說:「李嘉誠沒法收場,只能退場。」
路透社和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國資委已在3月20日向央企發出內部通知,暫停與長江和記、長實集團、盈科拓展等李氏關聯企業的新合作審批。
這一限制或許無法傷及長和。這家公司在過去10多年來大幅減少了對中國大陸、香港市場的依賴,2024年這兩個市場僅佔長和集團營收的12%。
長和在資本市場的動作也有脫身跡象:其控股的長江基建已有逾90%的營收來自歐美與澳紐市場,去年完成香港倫敦雙重上市。路透社也報道,長和正籌備將旗下環球電訊資產分拆赴倫敦上市,被視為為股份轉移出香港預留機制空間。
不過,李嘉誠似乎也留了一手。在港口爭議之際,李嘉誠次子掌管的盈科拓展放出消息,李澤楷旗下所有業務全部獨立於長和。李澤楷還在3月23日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顯然,李家希望將潛在政治風險局限在長和體系,保留李澤楷及盈科拓展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空間。畢竟,盈科拓展目前在中國大陸仍有金融、科技、媒體、電信與信息技術在內的多元佈局。
商人逐利,資本靈敏,但與地緣政治正面碰撞,終難全身而退。如今的國際格局下,不論在北京還是華盛頓,「在商言商」都早已是過去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