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抗疫抑鬱與不安 情緒病過來人自助也互救:相伴傾聽最重要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五顏六色、大顆小粒的藥丸,仿似無聲宣判。曾幾何時,對抑鬱症過來人阿儀而言,服藥治療是「終身制」,意味需要永續抗戰,內心泛起莫名恐懼。無法斷尾,她學會放下執念,與抑鬱和平共處。
病如人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城市彌漫無力感,人心忐忑。她以自身經歷勉勵同路人,聆聽他們內心鬱結,也共渡抗疫不安。曙光未必霎時而來,但她從消極中看見希望,也期盼陪伴帶來撫慰力量:「最少有我明白你。」

系列報道

陷抗疫抑鬱與不安 情緒病過來人自助也互救:相伴傾聽最重要

抗疫成新常態 學者憂港人增情緒病危機 促港府修補精神健康缺口

阿儀是抑鬱症患者,多年前因家庭關係陷入低谷,自殺未遂,其後更多次進出醫院。她現時已走出黑暗,用自己故事勉勵身邊人。(高仲明攝)

阿儀是三個女兒的母親,也是抑鬱患者。疫情席捲全球,她形容這場無妄之災是「龍捲風」。置身風眼其中,阿儀坦言措手不及,「完全係突如其來。」

日常生活失序,一切需重新適應,家中五口子一同留家的日子多了,開始時興奮終於相聚不用預約,但興奮轉眼即逝,「日日嘈到不得了」。擠在同一屋簷下,眾人心理質素抑壓多變,女兒發脾氣增多,工作停擺的老公愁眉深鎖,阿儀也變得頹靡,天天電召快餐外賣,更不顧「身世」,終日留在房間,也懶於洗澡,「明明平時自己最討厭食垃圾食物,最愛整潔。」

她的精神健康也被侵蝕。阿儀最愛跑步,是家人眼中的運動健將,她自詡百病不侵,但在疫情持續下,也漸變慌張,「連運動員都會中招,自己都知驚」。外出顧慮多,她說街上人多擠擁,其社區有超市職員確診,她擔心自己不幸中招,成為隱形傳播者。思前想後,也暫停上門探望非同住的老父,「之前病咗,依家又疫情,都前前後後無見半年。」

▼限聚令延至6月4日 多項設施重開有期▼

+4

慌張如此,只因無力感作崇。「疫情唔到你控制,無得抵抗,只能坐係度默然接受」,意識到情緒異常後,阿儀開始轉念紓壓。家嘈屋閉,她視作促進家庭溝通的絕佳時機;無法如常生活,她則學會專注當下,期待未來,也如同她抗病多年的感悟:「即使生命有限制,仍然可以活得快樂同精彩。」

阿儀努力應對疫情,也在支撐他人。她的另一身份,是朋輩支援工作員,受聘於社區精神復康服務機構,為同路人分憂。她日常會於中心跟進個案,也於工作坊分享個人復元經歷。疫情爆發後,沒法面談,轉為電話溝通及視像會議,但一樣不遺餘力。社交距離的阻隔,無礙其洞察力,有病友不停抹屋消毒,也有的「死守」除口罩步驟,她看到迷惘及惶恐,「佢哋注重抗疫,忽略咗心靈健康。」

恐懼難以消散,阿儀自問也無所適從,「我只能夠話我都明白」,但她深信陪伴是撫慰力量,「至少大家都唔係孤軍作戰」。近日同患抑鬱的跑友確診乳癌,情緒低落,跑步隊大夥兒為她拍片打氣,「你條路唔係得一個人行」,她說痛苦未必同源,但毋須言說,亦體會到面臨雙重打擊的內心傷痕。

曾經歷抗病孤獨,更體會砥礪前行時,彼此的心靈觸動。「講得出心內恐懼、不安、無奈,呢個就係同路人嘅支援」,她又指,即使是感情要好的胞妹,亦未必理解心中狀況,「佢只係識講你唔好咁啦。」

生命影響生命,阿儀期盼為其他同路人燃點希望。向別人伸援手的同時,她悄然發現,自我救贖成為意外收穫。

Jackie是朋輩支援工作員,協助情緒病同路人走過難關。不過,處身抗疫時代,他也有自身煩惱。(高仲明攝)

Jackie也是過來人。他是思覺失調復元者,近年病情受控。他5年前投身朋輩支援工作員行列,自我觀照,也樂於勉勵他人。抗疫時代,煩惱隨身,在家工作讓他尤其不自在。他需要辦公室環境,也要在返工前吃個早餐提神,但徘徊在睡床及工作之間,始終有所偏差,「好難集中精神,容易情緒唔好」。

工作不順遂,壞事接踵而來,與上司溝通出現困難,他開始懷疑自己,「究竟係咪自己做得唔好?」後來他自我調節心態,又搬出客廳工作,發現原來撫平情緒沒想像中難:「自己都有得着。」

鮑海茵表示,疫情持續下,充斥不確定性,常人或因而感到迷惘,情緒病患者抗逆力不足時,亦會起伏不定。(高仲明攝)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鮑海茵表示,疫情持續下,港人共同經歷不確定性,未知感作崇,加上信息混亂,壓力未能紓解時,容易誘發情緒起伏。

她續稱,常人面對環境轉變時,或多或少會有所焦慮,「完全無係唔正常」,其背後驅使的危機感可助抗疫,不過過量則會影響扺抗力,造成惡性循環,最重要是學會如何疏理過渡。

情緒病患者會否更難適應?她稱因人而異。鮑海茵說,有服務使用者受疫情影響,焦慮症再病發,更購入商用凍櫃囤肉,「夠吃一年」;又有個案本身並無身體疾患,但戴口罩時感覺窒息,自覺難以呼吸;另有患者將事情災難化,其女兒外出後沒洗頭,便破口大罵:「話咁樣會害死全家」。她認為,除個人抗逆力外,社交亦有其實際作用,陪伴同行等支援相當重要。

疫情下生活打亂,她建議,可在能力範圍內建立日常,她舉例稱,即使留家工作,也可「洗個頭、化個妝」,「話畀自己聽進入狀態」;另外也要關注自身心理韌性,亦應留意早期訊號,例如精神繃繄、胃口欠佳等,她又提醒,精神健康是大眾的事,倘有不妥,宜及早尋求協助,「不一定係有情緒問題的人先需要留意」。

Jackie(左)和阿儀,都是情緒病過來人。(高仲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