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反內卷」元年? 年輕人想逃離的是「假努力」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內卷」,這個原本帶點學術氣息的詞,不知從何時起成了中國社會,特別是年輕人嘴邊最高頻出現的詞彙。從最初的詼諧自嘲,到了今天的無奈,變成了無數人對現代生活中「努力卻沒有成果」「付出卻換不到成長」的共同感受。或者是為了逃離持續的自我耗損,也或者根本是逃避現實,「卷不過就躺平」出現了。

2024年11月,《香港01》實地採訪了浙江湖州的「浪潮青年養老院」的一班年輕人,他們說,不是不想拼搏,而是不想再被捲入沒有出口的無意義競爭;來到這裡不是逃避,而是重新尋找生活的節奏與價值。一個月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要「整治內卷式競爭」,到了2025年初,個大企業也接連調整管理制度,打響「反內卷」第一槍。「反內卷」這個曾屬於年輕人自我諷刺的詞彙,開始進入政策與企業的官方語言。但問題是,我們反的「內卷」到底是什麼?企業喊出的「反內卷」真的是轉變的開始,還是又一場形式主義的姿態?

「內卷」不是原罪 誰在製造「無效努力」

早在2018年,「卷」就已在中國青年人中悄然浮現;2020年,「內卷」一詞開始在網絡流行。它並非一開始就帶有負面含義,但隨著互聯網「大廠文化」進一步擴散,「內卷」從努力生活的代名詞,變成了「倉鼠跑輪」明知無用卻不得不做的現實困境。

社交網站上,從企業鼓勵「996」,到大廠員工加班猝死,再到網民對資本家的批判聲浪,「內卷」也逐漸被塑造成企業資本對底層員工的壓榨。「卷」似乎不是自願的選擇,而是被過度濫用的企業文化制度帶來的被動競爭,是用「狼性」拼搏精神對員工的剝削綁架。

然而,「企業資本」是這場「內卷」討論中唯一的反派角色嗎?有網民說,「老闆不走我不敢走」,「日報、週報、月報多寫幾頁紙顯得做事積極」......我們也許忽略了,「卷」不只來自上層,個體的自我規訓比任何明文規定都更具約束力。職場上的「自願加班」,在拼搏中不敢先停下來的腳步,都像是中世紀的贖罪券只求一份心安。

困在「大廠」危城裏的中國青年: 進去的人上不去,外面的人想進來

內地社會「內捲」的議題近年來備受輿論關注。圖為北京夜晚燈火通明的寫字樓。(視覺中國)

青年養老院裡的年輕人:「反內卷」不是「真躺平」

2024年11月,我們就在浙江「浪潮青年養老院」見到了一班從虛幻心安中清醒過來的年輕人。他們有些是來自北上廣深的大廠打工人,也有的是學者博士,還有人創業失敗、準備轉行。雖然已住進「青年養老院」,但餐桌上他們討論的話題仍是創業、工作,是還有什麼更好的項目;有人選擇留下來成為「青年養老院」的合夥人;更多人則坦言,旅行並非主要目的,而是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合適自己的創業機會。

住客風男說,「我們不是要養老,根本不可能真正『不工作』,只是想要在工作時也能擁有享受生活的權利。」這些年輕人並沒有否定競爭,他們反對的是讓人停滯、讓人空轉的那種無意義消耗;他們所逃離的,不是挑戰本身,而是那種「做很多但什麼都沒留下」的疲憊感。

+1
根據智聯招聘2025年1月發布的《2024職場人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顯示,有7成受訪者有「工作腦」,其中00後最為嚴重。顯示出年輕人並未因工作挑戰壓力而放棄努力選擇躺平。

國家制度到大廠悔改 「反內卷」是重塑努力的價值

在我們離開浙江的一個月後,「反內卷」從年輕人的口號,成為了政策與企業的正式表述。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整治內卷式競爭;並於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這一目標。不久後,2025年初始,大疆、美的、海爾,接連宣布實施「反內捲」措施,開始嚴格限制加班、禁止無效加班、落實雙休日等。就連極端求「快」的外賣美團,也開始試行「跑單12小時強制下線」與取消「超時扣款」機制,這些舉措似乎象徵著中國企業正在集體告別那個以疲憊為榮的年代。

很明確國家提出「反內卷」並不等於「反競爭」。這些政策的真正本質,是國家層面對於勞動者權益的再保障,希望糾偏將「無效競爭」「過度消耗」從制度與文化中剝離,回歸以「人」為中心的勞動價值觀中。而這些率先改革的大廠們,過去也正是被批評為「壓榨勞動力」的代表,他們曾塑造了「內卷之最」。如今它們紛紛轉向,某程度上不只是對政策的順從,更像是國家政策與企業之間的一次「同頻共振」,政策尋求保障人,企業需要留住人,兩者最終在「重建人本身的價值」上找到了交集。

躺不平捲不起:中國年輕人「四不」成潮流 困境「香港化」?

反內卷|大疆開始強制員工晚9點前下班 HR到工位上趕人

不過,轉向的標語容易喊出來,深層次的思想文化變革卻不容易跟上。「強制下班」「加班文化開始退潮」等熱搜下,有人質疑,「是不是換成線上加班?」「強制下班後,會不會改為線上回訊息?」還有人表示,改革要看落地效果,企業不要只是「一時衝動」。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根據智聯招聘2025年1月發布的《2024職場人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顯示,超過一半人未休完年假,主要原因為「工作太忙」(31.5%)和「公司不支持」(25.3%)。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小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指出:「反內卷不應只是管理制度的修補,而是從效率驅動走向人性價值驅動的范式轉變。」如果改革只是把時間表換成App訊息列表,把打卡改成遠端監控,那只不過是另一種的形式主義。真正的變革是從底層信念與深層次的制度文化開始鬆動,是重塑社會對於「努力的價值」本身的認知。

根據智聯招聘2025年1月發布的《2024職場人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顯示,超過一半人未休完年假,主要原因為「工作太忙」(31.5%)和「公司不支持」(25.3%)。

內卷的切割:競爭沒錯,方向與結果才重要

回顧「內卷」一詞的流行,它最初只是年輕人對生活壓力的詼諧自嘲,漸漸成為對過勞與無效競爭的控訴。真正的問題,從來不在於競爭本身,而在於競爭的方向與結果:當加班淪為表演、當PPT的厚度取代實質內容、當「狼性文化」被誤用為自我壓榨的合理化,這些才是違背了競爭本意的惡性內卷。

從企業競爭來看,就如小米用技術創新「卷」出低價高質的手機與家電,擠壓市場卻同時提升整體效率與產品力,這種「卷」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對消費者與產業皆有正面影響。這是良性的競爭,不是你做得比別人苦,而是你能否創造出值得保留的價值。但在奶茶行業,當品牌為了搶佔價格優勢而壓縮原料成本、犧牲品質與服務,導致消費信任崩塌、產品同質化加劇,這種「卷」最終只留下價格戰與品質內耗。這不是創新,是消耗,是競爭本能走向的扭曲。

內地奶茶店倒閉潮 自殺式削價競爭、互相抄襲成致命原因?

內地奶茶店倒閉潮 自殺式削價競爭、互相抄襲成致命原因?

喜茶暫停加盟申請 指行業內捲價格戰無意義 「數字遊戲」走到盡頭

「反內卷」並非恐懼競爭,而是應該有能力去辨別,「什麼是推動社會前行的良性內卷,什麼是讓個體困於循環的惡性內卷」,從而去建立一個新的競爭倫理。當美的集團的下班燈準時亮起、當青年養老院的住客在山野間討論創業可能,這些看似微小的片段,其實正在重構一種新的信念:我們可以保持進取,但不必成為競爭的俘虜。

2025年是元年但不是內卷的終點,它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讓年輕人重新學會,如何在不確定中辨認「值得做的事」。正如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所說:「效率是把事情做對,效益則是做對的事情。」我們真正需要反的,不是競爭,而是那些耗盡身心卻無法帶來意義的「假努力」。這場反內卷的實驗,若長久持續下去,或許未來我們不再只問「怎麼做得更多」,而開始學會問:「這件事,值得去做嗎?」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