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美議員要求華府制裁 藥明康德︰強烈反對針對公司誤導性指稱

遭美議員要求華府制裁 藥明康德︰強烈反對針對公司誤導性指稱
撰文:黃捷
出版:更新:

外媒報道,美國4名議員致函華府官員,要求華府以國家安全考量,把藥明康德(02359)及其子公司藥明生物(02269)列為制裁名單。

藥明康德指出,一向歡迎監管機構對它所在行業的監管,公司過去亦多次成功通過美國政府的審查。但是強烈反對針對公司的誤導性指稱、不確實認定和未經正當程序的預判行動。

藥明康德又稱,堅信公司在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即便美國政府再次對公司進行審查亦將得出相同結論。事實上,藥明康德是全球製藥和生命科學行業的重要貢獻者之一。

另外,藥明康德亦澄清,WuXi AppTec Co. Ltd為該公司英文名稱。WuXi或Wuxi並非其名稱,而是城市無錫的漢語拼音。無錫市位於中國東部的長江三角洲,距離上海約80英里。作為一家註冊於無錫市的外商投資股份,藥明康德在20多年前從該地開始的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CRO)業務。

該公司亦重申,沒有人類基因組學業務,現有各類業務不會收集人類基因組數據。該公司提供基於合同的研究、開發和生產服務,通過賦能全球製藥和生命科學行業,致力於推動新藥研發並為患者帶來挽救生命的新藥。

中國製造2025|生技產業+AI 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突圍而出

撰文:劉耀洋
出版:更新:

2024年,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康方生物開發的新藥Ivonescimab在一次肺癌治療試驗中,擊敗了美國默克公司(Merck)一款最暢銷的抗癌藥物Keytruda,被外界形容為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DeepSeek時刻」,這多少反映出中國已從相關製造的「陪跑」階段,走到了更高端的創新階段。

已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5年曾提出「中國製造2025」,實施中國強國製造戰略的首個十年綱領,其中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也是重點項目之一,最終盼能達成自主創新以及加強國際競爭力兩大目標。

不過,當初定下的目標還包括建立國際品牌與國際接軌,加強國產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的競爭力,惟在跨國巨頭市場壟斷、品牌信任度不足、外國市場准入壁壘等限制下未完全達標。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到上世紀末,國內生物醫藥技術基礎薄弱,依賴進口原料藥和技術,以仿製抗生素、疫苗為主,並透過合資企業(如西安楊森、中美上海施貴寶)引進技術。整體而言,當時生物醫藥的核心技術受外資控制,國內創新方面未有明顯進展。

中國在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產同樣面臨相同起點,側重仿制以及透過合資企業(如上海西門子醫療)引入相關技術。低端醫療器械設備一定程度上逐漸國產化,但電腦斷層掃描(簡稱CT掃描)、磁力共振成像系統(MRI)等高端設備仍然被美國通用電氣(GE)、德國西門子(Siemens)、荷蘭飛利浦(Philips)等外國醫療巨頭所壟斷。

但中國當時已開始為產業發展鋪路,東軟醫療於1991年成立,開始研發國產CT掃描機,並最終於2004年推出首台國產CT掃描機。在「市場換技術」的策略下,繼續以合資形式引入技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則於1998年成立,規範藥品審批流程。

在這張拍攝於2025年4月20日的設計圖片中,可以看到美國默克公司(Merc)的標誌顯示在手機螢幕上,背景中可以看到反映該公司在股票市場表現的K線。(Getty)

兩大政策推動發展?

踏入21世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自始開始推動產業升級,及加強自主創新,其中兩項重要的政策便是集中帶量採購(centralized procurement)以及國產化扶持。

集中帶量採購是指由國家醫保局等政府部門組織,通過統一談判等方式,對藥品或醫療器械進行大規模集中採購,以「以量換價」壓縮成本實現價格大幅下降。今年中國集採藥涵蓋62種藥品,平均降價超過60%

正是因為這些針對藥企、醫療設備企業的政策, 導致相關企業在利潤空間被壓縮,只有兩條路可選,遭市場淘汰或把發展重心從仿制、低端技術轉向有利可圖的創新、高端技術。以恆瑞醫藥為例,公司在上述政策的推動下,連續多年保持高研發投入,最近研發費用從2023年的61.5億人民幣(約66億港元),進一步增至去年的65.83億人民幣(約71.32億港元),佔營收比例超過23%

在國產化扶持方面,政府透過各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稅收減免等直接支持,以及要求公立醫院採購特定設備等間接支持,以培育高端創新。

復星醫藥3月就曾宣布,將與深圳市引導基金等其他7方投資人共同出資設立目標基金,計劃募集資金50億人民幣(約53.7億港元),其中深圳市認繳額將達50%。該公司表示,募集資金將全部投資於生物醫藥、細胞和基因等領域,其中投資於生物醫藥領域的金額不低於目標金額的70%。

中國與美德日路徑大不同

從上述這兩項發展方向可了解到,中國是以積極的政府主導推動產業發展,與美國、德國、日本有着不同的發展路徑。

美國主要是由市場驅動產業發展,首先該國對生物醫藥的創意投資(Venture Capital)發展已久,為產業提供足夠的資本。第二,在私人主導下,美國醫療機構難以統一向藥企採購降價,再加上美國擁有較長的專利保護制度(如生物藥有12年市場獨佔期),藥價持續高昂。這雖對病人不利,卻為藥企提供豐厚的利潤空間,促使企業創新。

不過該國也不是沒有政府推動的發展,美國家衛生院(NIH)資助高校和科研機構,支持基礎研究。據報道,NIH對上文提到的抗癌藥Keytruda基礎研究資助逾28億美元(217億港元)。

這張於2021年4月27日拍攝的設計圖片中,可以看到一雙戴着醫用手套的手,其左手拿著一個醫用注射器,右手則拿着一個小瓶,背景則可看到復星醫藥公司的標誌(Getty)

而德、日雙方則採取了一種相對中間的路線,即政府與企業、行業協同推動產業發展。兩國政府皆有制定戰略規劃引導產業發展,日本去年底提交了以2025至2029年度為對象的第三期健康醫療戰略草案,其中就有提到希望利用AI推動新藥創製。

另外,德日兩國皆有對企業進行直接稅務資助,並重點培育出一枝獨秀的高端醫療設備、技術,例如西門子先進的MRI以及費森尤斯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兩者皆在相關設備上盡佔全球份額。

AI參與「生技Deepseek時刻」

經歷了十年集購以及國產化扶持的支撐下,相關行業今天最引人注目的創新要數將AI與生技產業結合。

通過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AI可以加速藥物研發進程、減少投入成本等傳統難題,並有望打破醫藥界的「雙十定律」,即一款創新藥從啟動研發到上市,平均成本超過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研發時間超過10年,且約90%的藥物會在臨床試驗階段失敗。報道指,晶泰科技作為國內AI製藥的領軍企業,其技術已能將早期研發周期縮短40%至60%。

不僅生物醫藥,中國高端醫療器械領域也開始擁抱AI。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製造商邁瑞醫療高層去年受訪時表示,公司一直進行3階段的AI數碼轉型,依次分別是「廣闊且具備創新技術的產品布局」、「數據、設備、IT互聯深度融合」以及「全面賦能臨床的數位化生態系統」。而公司目前正處於第三階段。

2021年5月22日,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WIC)於中國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其中可以看到中國醫療器械企業邁瑞醫療的攤位。(Reuters)

該公司希望通過AI技術開發數位醫療診斷、數位化醫療輔助決策等工具,例如邁瑞開發的SV70無創呼吸機,能實現超過90%的人機同步率;全新一代BeneHeart R系列心電圖機融合AI引導技術,輔助醫護快速知道關鍵的心電波形。

離達標尚有多遠?

在持續推動自主創新以及加強競爭力、進入國際市場的努力下,中國在這兩個領域皆有正面的進展。據投資銀行Stifel的數據,2024年大型製藥公司的授權交易中,有30%來自中國,比2022年的增加18%。

根據《2024年醫藥研究趨勢回顧白皮書》,以正處於開發中的一系列藥物項目作比較,美國仍然在創新藥領域中一枝獨秀,幾乎有近50%的創新藥物管線(Drug Pipeline) 是來自該國;北京急起直追成為第二大創新藥研究國,擁有6,098種創新藥,節節領先於德國、日本、韓國等國。

在高端醫療器械方面,邁瑞醫療擁有較亮眼的成績,該公司的國際業務2024年增長了21.28%,其監護儀、麻醉機、呼吸機、除顫儀、超聲產品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依然維持三甲的地位。

然而除個別例子外,中國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整體參與國際市場方面表現卻未如理想,通用電氣、西門子、飛利浦在2022年合計佔有65%以上的醫學影像設備全球份額,相反中國最大的高端醫療設備研發生產企業之一的上海聯影醫療卻只佔不足5%。

倘以海外收入佔比作分析,無論是國際業務漸有起色的聯影,或是國際業務漸趨成熟的邁瑞,兩企業的海外收入佔總收入比也未逾半,與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此外,《中國製造2025》還提到,希望能促使更多生物醫藥獲美國或歐盟批准,並且建立多個國際高端醫療器械品牌,這一進程卻遭歐美高企的監管門檻所阻礙。中國創新藥面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審查時,因須要補充歐美病人臨床數據,經常面臨延遲在當地上市的困境,信達生物研發的信迪利單抗藥就曾於2022年因僅用中國國內的數據而被FDA拒絕。

在面對市場准入困難且整體全球份額佔比較低的情況下,中國藥企及高端醫療器械企業難以逐步建立國際品牌,尤其是歐美地區。倘中國希望能在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領域掀起真正的「Deepseek時刻」,便須繼續現有產業政策及參考美國、日本、德國模式中有用的部份,發展自主創新,以高端產品開辟國際市場。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