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最昂貴的DSE經濟科模擬卷 特朗普竟拿不到1分

4月2日至今,美國不斷加碼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加上早前因「芬太尼問題」提出的20%,已對中國部分商品徵總稅率推至最高245%。此前,中國同步反擊,將對美國商品徵收的稅率由84%升高至125%,後又表示將不再理會美國的「關稅數字遊戲」。
美國對華貿易政策面臨的關稅已飆升部分產品徵收至245%,一切最終變成了國家之間的對抗,而非經濟科的理性理論,上演的是一場又一場的政治表演。
4月30日,是香港中學文憑試(DSE)經濟科的考試日。對同學來說,這場現實的經濟衝突,比任何一份模擬試題都更加生動直接。從供需圖、課稅模型、淨損失,再到邊際成本(MC)與收益的平衡判斷,幾乎每個DSE經濟課本的概念都有對應。然而,當課本告訴我們「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時應該停下,但是現實卻不斷推高牌面。學生們恐怕會困惑但也更清楚:這場關稅戰早已超越經濟課本能夠解釋的界線。
美國對中國關稅加至245%,然之後呢?
我們的經濟課本也有教過,政府徵收關稅是保護本地產業、調整貿易逆差、增加政府收入。那麼在理論上,加稅就會讓進口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需求減少,本地供應上升,貿易依賴下降。隨之帶來社會總福利的減少和資源錯配,出現「淨損失」(效率損失,Deadweight Loss),這是每一位DSE經濟科考生都會背的基本概念。
大家都得不到好處:消費者花多了錢、部分人直接放棄消費,供應效率變低、國內生產成本則增加。在這時,理性決策者可能會在「邊際收益(MB)=邊際成本(MC)」時便停止繼續加稅。然而當加徵稅率從20%、34%、84%,飆升至125%,甚至白宮公告部分物品徵收最高245%的關稅時,經濟理論意義在今天的中美關稅戰中變的蒼白無力。課本會教我們計算消費者、生產者盈餘,但在這場關稅戰中,數字變成了象徵的符號,誰讓步誰就會輸。
就如以下這條DSE經濟科的樣本試題,我們再出一條:「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245%關稅,請用供需圖解釋其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同學們畫出一個稅後價格高於均衡價格的圖像、標示出縮小的交易量和中央那塊令人痛心的DWL三角形,大家可能真的會問一句:「咁樣加到245%,畫圖仲有咩用?」而他們比決策者更清楚:那個三角形的面積,最後會由誰來買單。
歷史幽靈正讓美國再次淪為笑話
正如中國回應美國:「美國繼續加徵高關稅,已沒有經濟意義,而且還將淪為世界經濟史上的笑話」。但其實這次不是美國第一次走錯淪為「笑話」。
1930年,美國通過《Smoot-Hawley Tariff Act》(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由赫伯特·胡佛總統簽署成為法律,將20000多種的進口商品的關稅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當時的關稅措施,結果不僅沒有拯救美國本地產業,反而引發全球報復式關稅措施,致大蕭條時期美國進出口減少67%,將原本已十分低迷的經濟再次拉入漩渦。歷史學者與經濟學者們亦都早有共識,這是一場決策者的政策短視和經濟民族主義一同導致的「集體自殘」。
經過百年之後,人類有了完善的經濟理論、模型、圖表,但歷史的幽靈在這場關稅戰中又再次現身,唯一不同的是當年平均關稅為59%,而今天已突破245%。尤其當年的全球貿易還是以工業品為主,今日的供應鏈則複雜得多。
譬如一台iPhone可能跨境六次,零件來自5個以上國家,任何加稅都可能造成連鎖價格震盪。關稅影響不再只是宏觀概念,而是進入市場的每一個角落,像是考卷上畫供需圖中的DWL(淨損失、效率損失、Deadweight Loss),這次Loss將會落在積壓的庫存、生意人,與每個普通人身上。
特朗普的政治焦慮帶來經濟暴走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教授劉寧榮在一次公開的論壇中指出,這場關稅戰之所以不斷升溫,是因為美國正同時面對「製造業空心化、債務失控、貿易赤字惡化」的三重極限壓力。這令美國政府難以在其國內推行改革,只能將矛頭指向中國這個「外部敵人」。用「關稅」作為向選民展示「我夠硬」的政治語言,完全背離經濟科中的「有效市場干預」軌跡。
然而試圖用天文數字的關稅解決一切問題的特朗普(川普,Donald Trump),真的能為美國民眾帶來得益嗎?根據非營利研究機構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估算,美國新一輪關稅未來10年將讓國民損失3.1萬億美元。單在2025年,每個家庭平均要多付2100美元。部分民眾已開始湧入超市搶購日用品、囤積貨物,擔心物價進一步飆升。有美國華商表示,一瓶中國產的洗髮水價格漲了12美元。
以出口為主的美國大豆,也正在失去中國大市場。近期,中國進口商大舉向巴西採購240萬噸大豆,相當於中國每月所需大豆壓榨量的三分之一。若美國將關稅戰持續下去,到2027年將造成大量美國農民破產。
美國《新聞周刊》4月10日報導亦指出,自4月2日特朗普宣布「解放日關稅」以來,有四項新調查都顯示他的支持率下降。報導稱,美國昆尼皮亞克大學最新民調於4月3日至7日進行,結果顯示特朗普在1,407名登記選民中的支持率為41%,有53%的人不認可他履行總統職責的方式。選民的不滿,正是來自經濟壓力與物價上升的現實。
坐擁農產品市場 中國無懼與美國拗手瓜?大豆或成關鍵|新聞背後
「苟利國家生死以」中國有底氣不再奉陪
此前,中國同步反擊將對美國貨品的關稅增加至125%,中國非常清楚,這場數字遊戲早已沒有經濟意義,回擊只是一場「勢必要回應」的政治儀式,因為不回應,就等於示弱。而中國反制美國,與其說是讓對方改變態度,不如說是在用反擊來穩定內部的姿態與動員。就如那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不正正說明中國不輕易退讓的邏輯。
而一系列數據也表明,中國有底氣對美國說出「不再奉陪」,中國的天也塌不下來。有分析指,中國對美出口佔總體出口比總重僅約15%,對美出口如今僅佔中國GDP的3%。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大部分已轉向東南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2025年首季度,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貿易亦創歷史新高,達5.26萬億元,佔中國外貿總額的比重提升至51.1%;與東盟貿易額達1.71萬億元,增長7.1%,是中國最大對貿易夥伴。
在這場關稅戰中,中國可以將貿易轉向東盟、歐盟,以對衝美國單邊主義。那麼對於美國來說,當關稅來到245%,還有可迴旋餘地嗎?4月11日,特朗普政府悄悄修改了稅則,豁免了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進口稅率,但未說明來源國,也沒有公布具體名單。BBC評論認為,這是「貿易戰中的重大退讓」,或許當iPhone也要徵稅時,特朗普就得暫時收手了。
我們中四開始選修的經濟科,就教會大家供需模型、淨損失、邊際分析;學會政府政策應該在合理邊界內運作,避免過度干預、扭曲市場。這些在書本也許時抽象的知識,但現在則是能夠用來解釋現實的工具。也許這場飆破200%的天文數字關稅戰的答案早已寫在課本裡,當「淨損失DWL」覆蓋整個棋盤時沒有人能贏。而正在準備DSE的同學們,都比那位高呼「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特朗普總統更懂什麼叫成本、什麼叫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