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或流感與新冠病毒疊加流行 專家析兩原因致流感重新「抬頭」

今冬或流感與新冠病毒疊加流行 專家析兩原因致流感重新「抬頭」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流感與新冠病毒疊加流行?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等在內多名專家昨日(1日)表示,全球仍然面臨著該風險,特別是今年冬季。

在2022年「世界流感日」科普宣傳與學術會議上,鍾南山表示,全球仍然面臨著新冠肺炎疫情和流感疫情疊加流行的風險,特別是今年冬季,仍需加強攻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進行流感防控的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則指出,歐洲6月以來出現新一輪禽間流感疫情,美國也出現前所未有的禽類感染H5N1疫情,存在極高的溢出並感染人的風險;流感和新冠病毒疊加,是今冬明春面臨的非常大的挑戰。高又提醒,雖然新冠疫苗接種水平逐步提高,但當前流感疫苗接種率卻普遍偏低。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流感的流行水平一直處於低位,可情況正發生轉變,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流感計劃負責人張文慶介紹,今年流感病毒的活性,在南半球一些國家的強度,比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還要更高,這預示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接下來的北半球流感季節是否也一樣出現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流感季節性高峰。

對於這種變化,高福認為其中一個可能的因素,是過去3年,全球一直在實行公共衛生措施,整體人群對於流感病毒的免疫力較弱,而近期部分國家放鬆了公共衛生政策,流感病毒在這種情況下較可能出現新亞型。高又提到,雖然新冠疫苗接種水平逐步提高,但當前流感疫苗接種率卻普遍偏低,而這也造成了流感病毒較易流行的局面。

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都是呼吸道病毒,其感染往往潛伏期短、傳播迅速、傳播範圍較廣、傳播性強、發病率高,較難控制,因此成為全球傳染病中防控的重點。對於如何有效應對可能到來的流感和新冠病毒疊加流行,他認為,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在呼吸道病毒診療和控制中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現實的意義,疫情期間推動了發病機制基礎研究,加速了臨床快速診斷手段的研發,為臨床疫情的防控實踐與疾病預後的判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中疾控:新冠病毒或流感化 專家籲加速研發流感新冠聯合疫苗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近日公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呈現「此消彼長」的交替流行模式,新冠病毒可能趨向流感化,形成季節性流行模式,建議相關部門加速研發流感-新冠聯合疫苗。

《北京日報》報道,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地壇醫院等專家組成研究團隊,採集了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北京地壇醫院、北京市海淀醫院及周邊社區的流感樣症狀病例樣本,開展27種呼吸道病原體檢測。

檢測結果顯示,當時的呼吸道病原體呈現4輪流行:首輪以肺炎支原體為主;隨後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相繼成為優勢毒株;新冠病毒在2024年2月底出現顯著回升,形成第4輪流行高峰。當甲型流感或乙型流感處於高活躍期時,新冠病毒傳播會受到抑制,反之亦然。研究團隊表示,這表明新冠病毒可能趨向流感化,形成季節性流行模式。

接種疫苗;打針。(視覺中國)

此外,研究納入的1513宗呼吸道感染病例中,30至40歲人群面臨新冠、流感雙重感染的風險較其他年齡段高出2.31倍。青少年和老年人更易受肺炎支原體、流感嗜血桿菌等病原體侵襲。研究還發現,28.6%的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混合感染病例出現多重耐藥。

面對新冠病毒可能的流感化趨勢,研究團隊建議相關部門加速研發流感-新冠聯合疫苗,構建多病原快速檢測平台,將耐藥基因篩查納入常規病原監測,實時追蹤細菌進化動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是由中國疾控中心主辦的權威公共衛生學術期刊,主要發布有關全國人口健康、疾病和風險因素監測數據等。

正在加載